不要把人简单化了 (original) (raw)
2024-02-07 12:52:24 已编辑 湖北
人在基因中的本能就是打败同类或者其它物种,通过竞争获取更好的生存条件的动机,就是为了击败对方。
《内在动机》这本书隐含了一个假设,人的出发点一定是善意的,所以要保留所谓的“人性”,其实人性里面本来就包括黑暗残忍的部分。
人类基因深处是需要安全感。
获得奖赏,人的潜意识是在远超过自己的权力面前,人可以通过获得奖赏得到安全感,我应该是被团体中的头领接纳了,即便付出被控制的代价,也愿意做。
当然如果你感觉上位者的奖赏并不对等,并不公平,你也不会获得安全感,那么这种奖赏反而会加剧你的恐惧,是无效的。
通过获取奖励,但感觉被别人控制,本质也是失去了安全感,结果带来更大的问题。
如果你获得了奖赏,得到了暂时的安全感,但你感觉上位者控制了你的生活,让你失去了各种自由选择的可能,你就会产生出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一旦无法释放,就会演化成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这某种意义上也是人需要心理治疗的原因。
很多问题产生的本质不是因为疾病,而是因为心理上的内在反抗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释放,从而对外产生攻击性就是自大,对内产生攻击性就是自卑,本质是一样的。
如果没有这种内在安全感激励,仅仅是一份普通的奖赏,反而会破坏人的内在动机。
这个时候人反而更愿意追求自主性,这就好像在拥有自己的安全领地后,你更愿意按自己的意图来做事。
做事就会出现两种可能, 一种是胜任,一种是不胜任。
胜任背后还是感觉自己对生活有掌控感,进而带来安全感。
如果你期待自己胜任,就会产生自我预期,如果自我预期没有实现,就会带来自我压力,进而让自己耗费过多心力陷入内斗,进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能力,陷入负面螺旋。
走出这个怪圈,人就可以摆脱。
也就是人的成熟过程其实是学会——允许自己失败,你就更有可能成功。
一个人的成熟是学会允许自己失败,也可以说是有自知之明,但并没有放弃努力挑战自己的极限。
和动物世界一样,即便是新狮王,开始的捕猎往往更多依赖运气才能成功,生存从来不是简单的挑战。
人如果不能接受失败,其实就不会获得真正的自尊。没有真正自尊的人,才会通过嘲笑别人的失败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当然在任何地方都存在竞争,你的安全区也可能在某时某地被别人挑战,你不得不面对竞争的压力,压力从而都不是创造安全感的,但你无法回避。
获得银牌的运动员,被认为是一个失败者,书里用这个案例说明竞争带来的负面作用,我觉得也是不够合理的。
毕竟获得金牌带来的好处,可能是银牌的10倍以上。奖励后果差异极大,人当然认为得到银牌就是失败,出现极致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不公平竞争的概率很大,这是很正常的。
更何况一个人处于个体模式,和处于社会群体模式,行为模式是不一样的。
个体模式会感觉到自己的脆弱性,残酷的竞争可能会导致压力太大,丧失信心。
但是在群体模式下,人的欲望和野心可能会被放大,进而产生更激进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同时有一个强大的社会人际网络支持自己,就会产生更强烈的自信。
不过在一个人真正成熟之前,他的社会网络支持是来自身边的人,对孩子来说,就是父母。
这本书深刻之处是指出大部分父母即便认识到控制孩子,不如支持孩子,依然没有解决问题。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支持,要么陷入无条件的纵容,要么变成放弃责任的陪伴,甚至在感受到自己不被孩子理解后,马上又退回到用提供支持作为交换条件去控制孩子。
妈妈是用附带隐形条件的爱控制孩子,爸爸是用纵容孩子换取自己放弃支持责任,这就是我们中国家庭在教育上的普遍情况。
把这种关系换到上下级,商业合作,朋友关系,还有亲密关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隐形的影子。
这些被控制的人当然会不满,所以他们要追求自由,拥抱“个人主义”,但到底多少是随波逐流的逆反,有多少是责任承担的自主,恐怕他们自己也不了解。
就好像今天的很多女权主义者,与其说她们想争取女权,还不如说是想争取自由的同时也全然放弃责任,结果才会因为摆脱一个内在冲突的不平衡,陷入另一个不平衡的陷阱。
没有不付出代价的自由,没有不交换责任的权利。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秋叶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