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顺带提一些有用的理论 (original) (raw)

whatever 评论学习的本质 4

2024-02-12 19:21:10 已编辑 广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大概

https://www.zhihu.com/answer/2446265721。zlib全是几十mb的。只有中文的,翻译看着还好。字数目前不够。。

# 正文

感觉更像是关于学习记忆领悟的研究历史,你取名学习的本质很误导人啊我以为你讲你的研究结论,不如改名为学习记忆的研究历史。写了从行为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的历史。 遗忘曲线。还觉得讲的不够深,因为都是涉略历史. 很多介绍好冗余(比如长形重锤), 每一章都好多典故. 因为认知心理学学习的书看的不多(只有thinking fast and slow这种偏现象而非学习, 认知心理学这种偏神经心理学+各种模型) 但还是觉得not good enough, 不够top但肯定大于3颗星 于是4颗星, 但觉得这本知识密度不够高, 但还是有一些理论很赞的. 翻译还行 没挑出问题, 但肯定读着觉得不简练

# 章节评价

第一章讲了一些教学史, 行为主义影响教学, 我听这个用处也不大啊..劝你略写一下别太多篇幅;

第二章讲了一些研究历史 比如LTP 和一些假说的演进, 不值得看, 求求你简陋一点, 为啥还要取名为间隔学习法;

第三章就很还原论, 不值得看

第四章有点教育理念的冲突, 有点啰嗦. 整体讲的都好晦涩, 但第四章一些理论是很不错很有启发性的比如工作记忆的疾病/我理解的抄答案学习

第五章的记忆失用和提取困难理论等太有现实启发意义了!!!赞. 不过还是觉得这本书应该减少历史的篇幅, 把历史和真正的有用的理论或者假说分开篇幅. 方便阅读.

第九章完全在讲故事啊..草草的扫了一眼; 第六章讲教育变革标题就是, 第七章有一点点东西; 第九章也有点像教育变革. 感觉精华都在第一部分

# 知识点-第一章

桑代克认为,人类的推理能力虽然超越了关在笼子里的猫,但在记忆编码方面,其过程与他的实验动物对象使用的编码过程基本相同。

传统的心智训练理论认为,记忆是一种可以通过锻炼提高的“能力”。詹姆斯通过研究打破了这一理论。

桑代克他坚定地走向了还原论。他认为应将大脑系统分解成最小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杜威的理论被称之为“由外而内的思维” :把复杂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 知识点-第二章

1894年卡哈尔预测突触形成记忆; 坎德尔用猫实验说明记忆可能在细胞间; 坎德尔打破了 约翰·洛克 的人是白板和 伊曼努尔·康德 的 人是预先编程的观点.

LTP是用强电流刺激海蛞蝓神经元, 发现下游的神经元更大

坎德尔团队1971年刺激海蛞蝓的虹吸, 发现间隔刺激比集中刺激 反应更长久

坎德尔在海蛞蝓体内发现了类似LTP的机制,神经递质血清素会让记忆更持久, 启示性的说明高涨的情绪让你的记忆神经元长期保留输入的感觉信息(更能记住有情绪的事情)。

# 知识点第三章

不愧是认知心理学的书, 也提到了H.M.(亨利·莫莱森)作为没有长时记忆的实验样品

# 知识点-第四章

皮亚杰关于学习的“图式"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皮亚杰的理论在美国还是颇具影响力的。)

皮亚杰理论制定的教学策略注定会引起激烈的争议。这种教学策略提倡发现式学习,认为学习者在其图式之树上添加新知识的最佳方式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新知识,

西蒙·派珀特表达得很直白。他认为,建立一棵图式之树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习者在教室里、在车库里、在电脑里建造物体.

ps. 这种主动式 图或者树式学习被称为 从外至内学习法

提到了大脑天生就有识别语音的能力,但不能识别文字,因此通过听学说话要比学认字容易得多

另外提到了"全语言"运动的失败, 即不学语言拼读等, 而是只让人在语境里学

讨论了工作记忆的组块数量的研究 多个结论...7个4个等

朗德奎斯特在这些猴子身上所获得的一系列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撑了他所提出的爆发式记忆模型. (这个理论是说记忆组块像是在海滩上被冲刷写下的字体一样)

只要有什么东西阻碍了你的工作记忆,那么你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某些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多动症,对工作记忆也会产生干扰。一些临时入侵的信息,也会成为阻碍工作记忆

马哈詹 的观点是支持抄答案, 否则记忆一直在强化错误的搜索. 通过样例学习(我理解为有引导的学习), 而不是探索性学习. 同时也支持一些过度学习, 比如背九九乘法表

文中提到马哈詹的分析->行动->看不懂, 我理解是一些任务快速下定论然后边做边改

历史的题外话: 究竟应该采用由内而外的教学法还是由外而内的教学法,成了人们争辩的热门话题。2009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建构主义教学:成功 还 是 失 败 ? 》

# 知识点-第五章

麦吉奥赫说遗忘是因为受到了干扰, 而不只是遗忘

知识点: 其中由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和伊丽莎白·比约克夫妇所取的“提取强度”和“存储强度”两个名字最引人注意。罗伯特简明扼要地解释: “存储强度是指对某事物的了解程度;提取强度是指对某事物的可访问(或可提取)程度。

罗伯特用了马尔可夫链 来建构脑的数学模型, 并验证了短时和长时记忆力的存在(简化成让脑记住成对的物品). 并提到有些记忆就是不肯进入长期记忆

罗伯特: 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行为不仅提高了这些信息日后的可提取性,同时也积极地抑制了对

不必要信息的回忆。

,罗伯特:在交叉间隔学习的效应中,一个间隔学习与另一个间隔学习交替进行,你就有可能获得深刻、强大的记忆,当然,前提是你最终能够提取出曾经忘记的内容。

很有哲学意味但不懂的话: 而比约克夫妇则倾向于认同罗伯特在1972年的预测——如果没有遗忘,我们就会“堕落”到一种“完全混乱的状态”。

根据比约克夫妇的研究,其原因是当提取强度很高的时候,重访记忆的回报呈递减趋势。

罗伯特: 只有当记忆的提取强度受到干扰而下降时,比如因时间流逝或者混淆信息出现,你才有机会大幅度地增强存储强度。比如,在我们假想的聚会中你记住的一个人名,一段时间后你遗忘了,之后又重新记起,这可能是因为你赋予了这个名字新的关联!!!很有启发性

在更新桑代克的学习大脑地图的过程中,提取努力这一概念很快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将桑代克的记忆衰退模型与电子计算机的存储形式进行对比后,其理论模型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比约克夫妇的理论直接抨击了桑代克的记忆衰减理论,并重新提出了记忆失用理论。他们认为大脑的存储容量是无限的,然而,在特定时刻能够提取信息的数量,从理论上来说的确是有限的(也不知道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但我肯定相信记忆不是无限的) 他们有记忆失用理论, 一个东西的学习会造成其他东西的忘记

提取努力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交叉间隔学习产生的效果往往比单纯的间隔学习更好。(我特别喜欢提取努力理论)

罗伯特: 交叉间隔学习法具备间隔学习法的一切好处,由于遗忘得更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存储强

度以及学科之间的知识更多的转移。

,罗伯特的"必要难度"没懂, don't care

ps. 比约克夫妇偶有合作的研究者在一位专业作家的帮助下,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名为《认知天性》(Make it Stick)。书中描述了诸多认知科学家的见解,

舒尔茨还做了大型的社会实验, 让大家间隔学习法来应付法律考试很有意思....

这章提了元认知这个词, 我理解为学习怎么学习..

# 奇怪的翻译

然而,间隔效应之所以如此特别,实则是因其涉及的深度。从认知科学的表层来看,学生和心理学家都能很容易地观察到间隔效应在不断地下沉,下沉,一直下沉到记忆本身

皮亚杰认为,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领悟”的那一刻。领悟并不是一种数据存储行为,而是一种发明行为。这种发明行为是指积极创造出一种关于世界认知的个人经验法则。皮亚杰推测,这种创造性的过程是不是就是我们把所知道的一切集合起来的过程呢?

# 好的摘录

关于间隔学习法,有一条比较好的经验法则:如果你打算重温一个知识点,但刚学不久,重温时无须费力思考,这就不算间隔学习,反倒更接近于集中学习。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知识点有些遗忘,这就说明你走上了正确的间隔学习之路。

坎德尔说: “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引领的还原论方法非常好,但是你却无法从中研究出机制。他们简化了行为,然后告诉我们是行为发生了改变。你可以用生物学和还原论研究机制,但是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讨厌还原论, 比如很错的左右脑理论)

© 本文版权归作者 whatev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