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看到了玛丽-安的一生。 (original) (raw)

NuurJannah 评论那一天 5

2024-04-23 22:17:51 已编辑 法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那一天,我打開了維利·羅尼名為《那一天》的攝影故事集,一幀幀照片在眼前鋪開,一個個美妙的故事緩緩道來。關於人生,關於愛情,關於離別,也關於重聚。

關於瞬間和永恆的記憶。人世間平平常常的無數個瞬間,就這樣被定格在照片里,成為打動人心的力量。

之前或多或少看過羅尼的像片,那個夾著法棍麵包笑著奔跑的小男孩,我們都曾在某個角落里遇見過他吧。

··········

維利·羅尼(Willy Ronis,1910—2009),法國著名攝影家。1910年誕生於巴黎,父親是來自敖德薩的猶太攝影師,母親是來自立陶宛的鋼琴教師。15歲擁有第一台照相機。1937年,決定成為獨立新聞攝影師。第一張照片拍攝於1926年,直拍到2002年,作品幾乎覆蓋了整個20世紀。

這本攝影故事集《那一天》(Ce jour-là),收錄超過50余張照片,拍攝日期從 1934年至1992年,橫跨近60年。每篇文章都以「那一天」開頭,不但收錄了作者的經典攝影作品,也講述了每幅照片背後的故事,帶著每個時代所獨有的人文氣息。讓人不由感概,原來攝影大家都是講故事的好手啊。當你看他的照片時,你已經讀到了故事的一角,而當你讀他的文字時,更補充了很多的涵義。

··········

那一天,當我看完這本書里最後一張照片,合上整本書的時候,心裡湧起的是對攝影家愛人瑪麗-安的記憶。

曾經,她坐在底樓的折疊椅上,貓在她膝上打盹兒。曾經,他們來到威尼斯,她畫畫,他攝影。曾經,她跟他在炎熱夏日一路顛簸,在河谷里露營。曾經,她跟自己的孩子在雪地裡玩雪球。曾經,她裙擺舞動,青春飛揚。最終,她在療養院裡度過餘生。

瑪麗-安,他永遠是這樣稱呼她,關於瑪麗-安的一張張照片,為我們串成了一個相愛相守的故事。很有些無奈,卻又覺得命運總是如此。會在這樣的瞬間覺得,相愛的人,哪怕極少說話,那份相守也有這著巨大的力量。他的瑪麗-安就這樣堅持了三年,默默地行走,直到世界的盡頭。而他,應該始終會記得那個跟他一路奔波到世界盡頭帶著水粉盒的瑪麗-安吧……

··········

以下,節選自本書:

《公園裡的老婦人,馬恩河畔諾讓,1988(La vieille dame dans un parc, Nogent-sur-Marne,1988)》

「那一天,我恰好在她的小公寓里。公寓面朝療養院的公園,風景優美。瑪麗–安顯得有點疲憊。從房間的窗戶望去,目之所及,一條石凳安放在公園裡,我思量著,若是此時為她拍張坐在那小凳上的照片,應該會很美吧。這個想法,我今年夏天起就有了。但我對自己說,別著急,時機還未成熟,到11月拍也不遲。這張照片,我更喜歡留到秋天再拍,因為這滿地的落葉才是我所想拍的重點,唯有如此,照片才更具象徵意義,似乎意味著落葉歸根。於是,我耐心地等待,而我的等待最終得到了回報。拍完這張照之後,瑪麗–安又活了三年。照片里,我們看到她小小的身影,端坐在石凳上,置身於滿地的落葉當中。對我而言,這張照片自然珍貴無比,任何語言都顯得多餘而蒼白。瑪麗–安融身於天地之間,與周圍的落葉渾然一體,猶如一隻小小的昆蟲,寄身於草叢之於草叢之中。她和我一起度過了四十六載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