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曾了解的古代对外战争 (original) (raw)

李卿 评论明帝国与金楼白象 4

2024-08-16 17:38:04 已编辑 内蒙古

说到明代万历年间,往往更多会谈及“万历三大征”中的援朝抗倭战争。但同样是在万历年间,明朝在西南边疆地区围绕羁縻的三宣六慰地区,和缅甸兴起的东吁王朝有着一场断断续续持续长达三十年的战争,却很少被提及。殊不知这场战争,对于地缘格局的改变,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明帝国与金楼白象》就是一本市面少有的讲述明缅战争的历史读物。

本书作者,利用自己学习东南亚语种的特长,对东南亚的诸多史籍了解甚多,并和国内史籍相对照。通过自己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详细讲述了这场战争爆发的缘由、过程、最终结果,以及带来的影响。在讲述有关重要的战役时,书中专门绘制的交战态势图,标注了双方的兵力安排和行军路线,让读者更加直观了解战斗的形式。此外,因为作者还是武备爱好者,因此对于武器的材质和运用,也是详细的介绍。与整体战事的宏观介绍以外,也有了诸多细节知识点的补充,让回顾战争的整个过程也更加的丰满。

这场战争双方主要的争夺的地区,基本就是当前的缅北地区,也就是属于明朝的三宣六慰地区,(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缅甸军民宣慰使司、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孟养军民宣慰使司、老挝军民宣慰使司)。

实际不单单明朝,明朝之前的元,和之后的清都与这一地区的归属都爆发过战争。因为在清朝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前。各个朝代,在对于边疆概念的认知是模糊的。历代王朝除了郡县管理的疆域之外。还有一部分模糊的地区,通过羁縻制度,用册封的方式,名义上属于中央王朝管理,正所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央王朝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天下秩序。

但是在具体的现实中,对于这些羁縻地区的管控常常是鞭长莫及,当地依然有着较大的独立性。是否真正听从号令,基本是以王朝的国力强盛作为背书,决定着这些地方势力是反叛还是服从。当中央王朝强大,当地土司就臣服朝贡,配合出兵。如果自己的利益受损,也会掀起波澜。

而随着中南半岛的东吁王朝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地区霸主,为了自身发展,开始向北发展,挑战明朝权威时,缅北地区的土司,身处两方势力之间,就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开始左右摇摆起来,决定自己应该顺从于哪方。虽然从万历年间明朝开始日渐衰落,可明朝的体量是新兴的东吁王朝远远不能及的。但由于冲突地区,远离中枢,对于明朝内阁决策者来说,觉得不过是癣疥之疾,所以犯不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前工业时代,大量的人员物资消耗,也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王朝所能承受的。因此,相对于东吁王朝能够集中大量兵力的进犯,也存在着现实的压力。所以,在此后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由于能够投入的兵力有限,所以做不到犁庭扫穴,一劳永逸。出现了太多次功亏一篑的憾事,几乎是屡战屡胜,却难以彻底打服对手,反而让对方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卷土重来。

派驻到云南的地方官员由于距离更为靠近,所以对局势更为了解,他们对于具体事务处理的是否得当,是控制当地局势的关键。如果官员能够用心防范,化解矛盾,让敌方讨不得便宜,也能让左右摇摆的地方土司心悦诚服的顺从明朝,这一地区就可以成为明朝和东吁王朝间的缓冲地带,就如在后来援朝抗倭战争中大放异彩的邓子龙和刘珽在和东吁王朝的战争中都有亮眼的表现。可惜这些善战将领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最终没有转化成政治的胜利。

最终这场战争以明朝西南疆域的收缩而告终,但失败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军事对抗,而是败在了万历派出的矿监税吏的横征暴敛。粗暴而短视的行为,引起了地区动荡,民心尽失,这一地区的土司就会成为东吁王朝北进的马前卒,结局确实令人感到扼腕。

当然这场战争不单单只是明朝和东吁王朝间的战争,东吁王朝雇佣的葡萄牙火枪队作为自己的部队。而明朝通过外交手段,向暹罗派出使臣,建议南北夹击东吁王朝。书中记录的小小细节,说明世界也在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不同的势力卷入其中,似乎都算得一场国际战争。这场战争虽以明朝的西南边疆地区的收缩而告终,但这场战争的意义依旧深远。两个王朝的碰撞产生的余波并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近现代该地区的地缘政治,都和当年有着灰蛇草线的联系。如今,只要我们留意国际局势,依然可以看到曾经的这段历史照进现实而带来的深远影响。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李卿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