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孤臣雨泪垂:南宋的最后哀歌 (original) (raw)
2024-09-21 18:22:41 已编辑 河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随着短视频和网文的兴起,“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甚嚣尘上,许多不熟悉历史的人对此深信不疑。近年来学术界涌现出多篇文章对此进行驳斥。如罗玮发表于《历史评论》2021年第4期的《驳“崖山之后无中国”说》一文指出:“崖山之后无中国”的提法,本质上是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提供舆论支撑而臆造出来的说辞。内藤湖南等人刻意将中国狭隘化为汉族政权,再把汉族与蒙古、满洲在叙述上隔离开来,把中国与辽、金、元、清等中国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隔离开来。特别强调“外来民族的侵入”是维系中国历史悠久的原因,是中国人民“非常幸福的事”。以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提供所谓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崖山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这里曾是汉人王朝南宋最后存在之处。从1234年端平入洛到1279年崖山海战, 北方的元朝步步紧逼,南宋一步步走向灭亡。此后,历史进入到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朝代——元朝的时段。
作者再次聚焦于朝代兴亡更替的关键时刻,十二个地名,五十年光阴,百十场激战,从端平入洛到崖山海战,见证蒙元强势崛起,南宋落寞收场的全过程。本书秉承作者一如既往流畅通俗的叙事风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抛开传统忠奸二分的历史观,既宏观展示了王朝更替的巨大浪潮,也细致评述了卷入历史洪流中的人物角色,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
一、日暮西山的南宋
漫画《镖人》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因为昏君所以亡国,还是因为亡国才成了昏君。”如果君主无过而亡国,那肯定就是其他因素导致,奸臣、妖后恰好凑齐了剩余两个选项。春秋笔法,忠奸观念,史书中上的不公平的人物界定比比皆是。而将目光落在南宋末年,君主年幼无实权,后宫守理无逾矩,权臣贾似道自然就成了最大的背锅侠。
几乎所有南宋视角的史书都将贾似道塑造成一个专权乱政、阿谀奉承、荒淫无度、残忍暴戾的角色。贾似道独揽朝政十五载,恃宠要君,扣押使者,党同伐异,任人唯亲,襄阳被围解救不力,丁家洲溃逃全军尽墨,最终丧师辱国落得惨死。但贾似道真的一无是处吗?他仅仅是凭借裙带关系才登上相位的吗?
回到贾似道登上相位之前的时刻。这位后起之秀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军神”孟珙的认可与推荐,尤其是在治军和理财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天赋。鄂州之战是贾似道的“封神之战”,贾似道出色的指挥能力和战略战术让日后的元世祖忽必烈未能如愿,只得议和撤军。彼时朝野上下对贾似道歌颂之声此起彼伏。但随后的一系列举措却把贾似道的光辉形象击得粉碎,贾似道推行公田法和打算法,可惜改革并没有取得实效,反而激化了内部矛盾。历次战役所用非人,朝堂之上党派斗争,丁家洲之败彻底点燃了火药桶,贾似道也终于跌下神坛,落得惨死。
有奸臣自然也会有忠臣。南宋忠臣首推文天祥。和大众普遍认识的忠贞不二、坚定不移的民族英雄的形象不同,书中也记录了关于他的三则鲜少提及的事情。第一件是关于他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史书上记载文天祥“性豪华”,他也曾有锦衣玉食、纵情声色的生活,但当国家危难时,他散尽家财募兵勤王。第二件则是他耿直的性格不经意间“破坏”南宋小朝廷的内部团结。当他从元军处逃离并回到福州后,却指责张世杰拥兵自重,张世杰一路忠心耿耿、守卫新帝,本应同舟共济的两人却出现裂痕,实在不该。第三件是关于他的结局。《宋史·文天祥传》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倘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意思是如果元朝放文天祥回家做一介平民,他是可以接受的。对于这样一则有违忠义形象的话语,后世史家均斥之为伪造之作,结合当时士大夫不事新朝、甘为隐居的“遗民”也不算违背大节的风气,以及文天祥对三弟和嗣子的要求,这种可能也是存在的。但无论如何文天祥最终慷慨赴死,这些小事并不能影响文天祥的历史地位,他的浩然正气至今为人传诵。
南宋的衰败不可避免,贾似道的出现更像是打造了一个“中兴”的梦境,但真实的世界里南宋已经败絮其中。多年偏安一隅早已将恢复之志磨平,党争内斗早已耗尽了元气,强如孟珙余玠亦难逃厄运,更何况一个贾似道呢?假如没有贾似道,人人皆是文天祥,南宋亦难逃亡国之殇。但在钓鱼城、鄂州、崖山,宋军英魂闪耀,浩然正气永存,放眼当时世界,能阻挡蒙古铁蹄五十年之久,唯南宋一国耳!
二、铁蹄浩荡之蒙元
鄂州之战,与其说是贾似道的成功,倒不如说是忽必烈的放手。蒙古大汗蒙哥倒在了钓鱼城下,空悬的汗位令人垂涎欲滴。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拉开序幕,这不仅是一场兄弟间争夺汗位的斗争,更是一场蒙古本位主义与中原本位主义的斗争,简言之,即蒙古旧俗与新兴汉法的斗争。
忽必烈赢得了胜利,似乎这也是汉法的胜利。“汉化”也成为忽必烈的标签之一。但忽必烈的汉化并非如北魏孝文帝般的全盘汉化,他的汉化是有目的有选择的汉化,作者在第七章指出:
忽必烈的所谓汉化,在功利化的政治军事层面,而不在更本质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更多是一种世界帝国与中原王朝二元制的制度演进。
由此可见,忽必烈行汉法、用汉臣、使用年号、建‘大元’国号等举措只是浅层次的汉化,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许多蒙古旧俗仍然得到保留。
忽必烈的成功也体现在制度建设与军事改革上。借平定“李璮之乱”收回汉族世侯兵权,加强中央集权。修建战舰、训练水军,采用新式武器“回回炮”和新式水军战术“水陆协同三面夹击”等,终于完成了大一统。
所有的目光最终都汇聚于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的崖山海面。大战从清晨战至黄昏。关于海战的具体经过,书中的内容实在有限。宋军在顽强抵抗后体力不支,至傍晚全线崩溃。陆秀夫负帝蹈海;张世杰突围而出,不久遭遇风浪而亡;文天祥作为元军俘虏目睹全程,涕泗横流。海战七天后,崖山附近海面“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三年后,文天祥在大都就义。“南宋史事,终于文天祥之死。”
崖山只是南宋的终点,在此之后,中华文明赓续不绝,中华气概源远流长。崖山之后,并非无中国。崖山之外,是更大的世界。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校书郎公子熙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