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安妮·埃尔诺“不惜一切代价”把自身融入文学 (original) (raw)
2024-10-26 15:35:02 已编辑 青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1990年4月9日的日记中,安妮·埃尔诺写下:“对我来说,想要写点危险的东西,就像是地窖的门开了,必须走进去,不惜一切代价。”如果就她所说,《迷失》这本日记集是原样输入电脑,未有分毫改动,那么安妮·埃尔诺以上的话,算是正式宣布要把自身融入文学。
安妮·埃尔诺在自己的“作品集”的中文版序言中没有多谈自己的作品如何与众不同,但却坦率地谈到自己的生活变化和自己的文学观变化。她毫不讳言地说:“我所写的书都是这种愿望的结果——把个体和私密的东西转化为一种可知可感的实体,可以让他人理解 。”
是的,安妮·埃尔诺在《迷失》这本日记集中算是全数做到了。对身体欲望毫不避讳揭示,对爱的激情事无巨细道出,对社会的羞耻侃侃而谈,对疾病无所谓态度,对亲人的死亡难以置信。
她是曾经的妻子,她是永恒的母亲,她是作家,她更是一位患得患失的情人。安妮·埃尔诺甚至在日记中直言自己是荡妇。她用理性的笔触持续记录着自己非理性的情欲流变,就好像安妮·埃尔诺有个分身,以至于当你把《迷失》这本长达一年半的日记集读完后,总觉得安妮·埃尔诺是一个杜撰出来的文学人物。
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把自己全部袒露给世界,是会被社会化本身的规规则则给碾碎的。也正因为如此,安妮·埃尔诺的勇气和敏锐才让人不由得感叹。就此而言,安妮·埃尔诺早已不只是属于日常生活和规训社会,更属于自由的文学和直接的文学。
对于安妮·埃尔诺所描述的情感世界,不只是女性敢想不敢说,哪怕是被称之为花花公子的浪荡男儿,估计也不敢如此坦率。但并不代表世间的男女都没有想过。甚至不夸张地说,当你真诚地陷入安妮·埃尔诺的情感世界后,会发现她的所知所感,也是自己的所知所感。
之所以如此强调,倒不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如此袒露自己的情感经历,而是我们每个人要正视自己的情感经历,尤其是不怕表露自己的欲望:情感的、肉欲的、物质的。因为只有如此,人才能回到自身,看清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明白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怎样的人生。
我不知道国内的读者在读到安妮·埃尔诺大尺度的肉欲描写会是怎样的反应,就我而言,只想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即便跟外人不便坦率谈性,但是跟爱人还是可以学一学安妮·埃尔诺的无所顾忌。因为从本能和感知出发,互相去物化的接纳彼此,才能更好地从肉欲走向情欲,最终走向相知相爱。
另外,关于情感世界的价值观发散,安妮·埃尔诺也通过把自己融入文学,超越性地告诉人们,要勇于回到自身,即便每个人总要置身于社会规训之中。但是依然不要认为恋爱永远渴求结果,婚姻永远希冀无缺是最高价值。而是要清楚,在一段关系中,只有真诚地面对自己,对方才有可能真诚地面对你。
甚至,在感情世界里,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认可自己的可知可感,而非总要让对方认可自己。说到底,感情世界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关乎情感世界的分离,才会出现痛苦和幸福总是交织在一起。
尤其关乎情感世界的记忆、隔阂、约束,就算是两个人的共同经历,在各自的可知可感里,估计也是完全不同的内涵。而安妮·埃尔诺的“迷失”正是这样一本坦荡之作,她在通过自身的真诚抵达文学,而我们通过她的文学抵达自身。
并且,在一个泛数字化、泛媒体化的时代,读一本日记集,总觉得是一种隐喻。它让我们明白,多聚焦自身的可知可感,其实比刷屏充实多了。因为当一个人沉浸约会、沉浸肉欲、沉浸情绪等等时,往往会让生活变厚变慢,而这也更是安妮·埃尔诺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至于日记中的安妮·埃尔诺如何?她的情人苏联驻法大使馆工作人员S是谁?可能多年后,安妮·埃尔诺自己也觉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那时,在那日,在那月,在那年她勇敢地面对了自身,多年后勇敢地融入了文学。于我们而言就是,从直面过去到享受当下。所以,《迷失》本身并不迷失,安妮·埃尔诺只是跟我们开了一个严肃的玩笑。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姬鹏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