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何处为家? (original) (raw)

飞猫 评论血与蜜之地 5

2024-11-01 15:06:24 已编辑 江苏

这是今年看的第二本有关于巴尔干的书,本来不想比较的,但还是要赞一下作者的功力,明明方式差不多,但就是这一本能共情。还有,这张作者旅行线路的地图,很是有用,曲曲折折的路线下,是用脚仔细量过的巴尔干区域。

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地点,有时是海有时是山,山海之间,几乎没有大面积平原的缓冲,一如这跌宕起伏、分分合合的巴尔干历史,虽有南斯拉夫这个并不太长久的历史缓冲,但民族主义与宗教信仰的隔离带,裂缝深而广,难以缝补。

从旅行者的角度来讲,这恰恰是巴尔干地区的迷人之处。有相对的富裕,也有绝对的贫穷;有海滨的热情与奔放,也有深山之中的灵秀与隐秘;有奥斯曼帝国的混血美女也有斯拉夫高挑忧郁的帅哥。。。但是!但是,这里的空气里,还有一种挥之难去的不安与困顿,美丽的眼眸中是一股淡淡的忧伤,呼之欲出。

蒙古军队从这里呼啸而去,十字军铁骑风卷而过,奥斯曼帝国去了又来,奥匈帝国又时时惦记,巴尔干像一艘破舟,一个浪打来,不是船翻了,就是舟漏了,人们被历史的波浪,不停地裹挟,翻涌沉浮,身不由已。

无论是已入欧盟的斯洛文尼亚或者入欧无望的北马其顿,人们各有各的烦恼。卢布尔亚那的房东不喜欢被归入巴尔干的一员,而北马其顿的人们困在“保加利亚人”?“希腊人”?还是“塞尔维来人”的身份认同迷局中。

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之间的对峙弄得双方筋疲力尽。

而在科索沃,塞族人的教材将其视为民族身份与宗教信仰的化身,而在阿尔巴尼亚人的教材中则是对独立和自决的追求。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去斯雷布雷尼察,在塞族人口占多数的汪洋中,倔强的波什尼亚克族仍然在此居住,区别很容易:波什尼亚克族家庭不会悬挂塞族共和国的旗帜。1995年,塞族人屠杀了近八千名波什尼亚克族15岁以上的男性,比邻而居的人们之间,是“你能和在酒吧里碰到杀害自己亲人的凶手同坐一桌喝酒?”。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是血海深仇,更别说放到波黑整个国家中。

所以,能理解莫斯塔尔这样一个小城,克族与波什尼亚克族之间为什么有不可跨越的结界,也能理解萨拉热窝塞族和克族为什么分别有各自的车站。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可是这里的人们都爱喝李子白兰地、烤肉、咖啡,都希望能过上富足无忧的生活,仍在向往和平而安定的日子,而来自于内部与外部的形势,却左右着人们的生活。

杜布罗夫尼克这样的一个海滨度假胜地,人们的烦恼是大量的外来人口导致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而普罗什蒂纳的年轻人们面对稀缺的工作机会主动工作12个小时。

未来充斥着不确定性,以至于作者问司机阿德南不担心未来吗?他的回答是:“当然会担心,但归根结底,我也只能过好自己的生活,不是吗?”

既无奈又酸涩。

再说回这部作品,作者一方面是曾经记者的工作经历,他很会提问,能挖掘出人们很多的想法。科托尔酒吧侍者乔万的对话,啊,原来黑山山区的人们靠放羊而生活。贝尔格莱德那位雄心壮志的电子商务“教父”彼得洛维奇,但愿他今后的一切顺利。

另一方面,观察很仔细。波德戈里察铁托像的手指间那一朵红色的玫瑰,以后将来,只要看到“铁托”,大概会马上想起这个画面了。莫斯塔尔、贝尔格莱德那些充满弹孔的墙壁是记忆也是警示。历史还会重演吗?但愿不会。

去过波黑也去过塞尔维亚,乘过8个多小时的大巴,也穿越过层峦起伏的丘陵,看过萨瓦河的汤汤之水,也听过清晨五点的声声祈祷,可终究是旅人,转身而去,略有怀念而已。

边看书会边想,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满足好奇之心,还是裹上厚厚的历史?前者轻松愉悦,过客而已。而一旦裹上这里历史的烟尘,就会生出各种疑问。

就比如,跟着作者走完就一趟巴尔干,“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何处为家?”

是啊,何处为家!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飞猫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