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前提是对自己诚实 (original) (raw)
2024-11-30 17:09:48 已编辑 辽宁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美国黑人男作家写了本同性恋小说,那时候黑人解放运动刚刚开始,马丁路德金还没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黑人仍处于饱受歧视的处境下,1956年,这位黑人男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出版了主角设定是白人男性的长篇同性恋小说《乔凡尼的房间》。
当时的黑人与白人虽然生活在一个国家,但种族歧视相当严重,连坐同一辆公交车都要将黑人与白人隔离开来,黑人作家就只能写黑人的故事,可以想象一个黑人作家的创作如果“染指”了本不属于他的“高高在上”的领域会遭到怎样的非议。
鲍德温就这样做了,他写了一本同性恋小说,而且主角全部是白人。
他这么写是因为自卑于自己的肤色和人种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一选择既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也与鲍作者是黑人同性恋作家的身份密切相关。
鲍德温在《乔凡尼的房间》中刻意淡化种族问题,把重点放在了性取向和性别身份的困惑上。通过设置白人主人公,他避开了因种族身份而自然产生的社会压迫叙事,从而能够更加纯粹地探讨同性恋身份的痛苦与挣扎。
如果主人公是黑人,那么种族歧视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显著的主题,从而分散对性别与性取向问题的关注。鲍德温曾说过:“如果用黑人主角写这部小说,书就会变成讨论种族问题的另一个主题的作品,而这不是我在本书中想要表达的。”
同时,小说的背景设定在欧洲,而非美国,也减少了因种族差异带来的偏见干扰。鲍德温试图让故事超越种族的局限,将同性恋的挣扎和面临的问题普遍化,强调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困境。
上世纪五十年代,同性恋不被主流社会接受,同性恋题材的小说本身就非常大胆。如果将男主角设定为黑人,同时还涉及同性恋身份,这本书可能会在当时的主流白人读者中遭遇更严重的排斥。
通过将白人男性作为主人公,鲍德温也是希望使更多的白人读者与这个角色产生共鸣。因为创作的意义在于被看见,作品只有被更多人看见,书写才是有意义的,才更有力量改变社会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卫作为白人男性的设定让读者反思白人男性的特权与脆弱。大卫表面上享有社会赋予的种种特权(种族、性别等),但却在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和自我厌恶,大卫对乔凡尼的爱情充满了恐惧、逃避和压抑,体现了一种特权下的脆弱性。通过这一设定,鲍德温揭示了即使是社会中普遍享有特权的白人男性,也可能因为性取向的问题而受到压迫。这种对特权与脆弱的反思,质疑了传统的白人男性形象,让读者思考主流社会对性取向的强加规范如何影响到每一个人。
这本书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巴黎为背景,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年轻美国男子大卫在自我探索与身份认同中挣扎的故事。
大卫从小生活在传统的美国社会中,这种环境对同性恋极为敌视,令他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欲望。他带着隐约的逃避心理来到巴黎,希望在这个相对开放的城市找到自由和自我。然而,巴黎的生活并未真正带给他解脱。
在巴黎,大卫遇到了酒吧服务员乔凡尼。两人很快陷入一段充满爱欲激情的关系,但这段关系注定是复杂而痛苦的——因为乔凡尼毫无保留的依赖,以及大卫的顾虑和逃避。
乔凡尼住在一间逼仄、杂乱的房间里,这个空间既是他们爱情的避风港,也是让大卫窒息的牢笼。乔凡尼的房间暗喻了鲍德温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反思:它既包容了隐秘的爱,却又将人困于自我怀疑与社会审判之中。
大卫始终无法正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他一方面深深迷恋乔凡尼,另一方面又因为内心的恐惧而逃避。他甚至试图通过与陌生女性发生性关系以及与未婚妻赫拉订婚来证明自己符合社会的期待。在异性恋关系中,大卫是矛盾的,他既渴望得到社会认可,又意识到这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这是许多同性恋者对自我身份的挣扎,他们在社会规范面前是如此不安和孤独。
大卫将未婚妻赫拉召回到巴黎,他决定放弃乔凡尼,选择赫拉。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乔凡尼的悲剧,他因绝望而犯罪,最终被判处死刑。大卫试图继续与赫拉维持关系,但他无法面对自己的真实内心,这段关系迅速崩解。
在小说结尾,大卫回忆起与乔凡尼的点点滴滴,他意识到自己的懦弱和自欺欺人不仅毁掉了乔凡尼,也永远痛失自己所爱。大卫陷入无尽的孤独与悔恨中,后知后觉的后悔、愧疚、自责,每一个在心里反问自己“当初为什么不”的瞬间都在提醒他无处告解、无法平息的痛苦。
爱的前提是对自己诚实,对他人诚实。如果大卫生活在一个更包容的社会,也许他和乔凡尼的故事会是另一个结局吧……
ps:如果你喜欢这本书,应该也会喜欢白先勇的《孽子》、科尔姆·托宾的《空荡荡的房间》、安德烈•艾席蒙的《夏日终曲》。
© 本文版权归作者 Nek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