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们虽然挫败,但“意外的能量”影响至今 (original) (raw)

麒麟 评论失败 5

2024-12-07 15:29:08 已编辑 北京

一本名字颇为简洁有力的历史类新书《失败》,此书聚焦于清帝国在晚清时期在国际关系中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以及社会中精英阶级众生相,和他们努力求变的细节。

如果说革命自古以来都是自下而上的,那么意图救大厦将倾的改革,自古以来都是自上而下的,扭转乾坤从来都是精英阶级身上所担负的责任。王朝的失败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者将视角集中在精英阶级人物上来观察,这个角度非常好。读了读,其中新鲜的历史细节非常丰富,很多人物,比如光绪、康有为、孙中山、张之洞、袁世凯的不太为人知的事件在书中都有介绍,这本《失败》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的文笔也很棒,既没有陷入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或故弄玄虚,也没有流于野史戏说的轻浮。全文都是作者用现代通俗语言写成,没有过多的文言文原文的引用,让理解变得简单流畅,叙述逻辑通顺。据说关于清朝的官方历史记载档案就多达2000万册之多,在如此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索,抽丝剥茧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为读者书写,确实不易,很有工匠精神。书中丰富的细节描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寥寥数笔、一个段落之间就可以高度凝练概括,给人印象深刻也方便理解。

书中的注释比例很高,但不要误会,此注释非彼注释,有些历史书为了体现自身的学术性以及理论来源的正确性会大量引用名家言论用以佐证自己观点。整本书读起来就像东拼西凑缝合拼接而成,而大量注释引用也破坏了全文阅读的流畅感,穿插的注释也让读者注意力支离破碎,而这本《失败》的编写好似有意规避这些问题,所有的注释集中放在章节之后,注释的内容量极大,但不是那种对普通读者而言无意义的标明引用来源,而是对原文中未尽事宜的补充说明,对于人物生平、大事件来龙去脉、事件的原因和发展等等的进一步解答,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读者在阅读原文的时候,可以完全通顺读下来,而对于一些不了解的细节又可以在章节后的注释中进行深入的了解。我想这样的编排方式,显然是确实用心且做事实在的一种表现,这方面作者和编者可以说非常良心,这点非常优秀。

说作者文笔好,我觉得他对于历史人物的拿捏是精准且观察犀利的,从一些小细节中凸显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变化,而且,可以用非常简短的甚至一段话来体现,比如,书中提到了孙中山和袁世凯这两位的一些细节,人物与事件的描述简明扼要,令人印象深刻,这里直接引用两段来体会:

1892一1893年,孙中山的烦恼其实主要来自葡萄牙人,后者不承认他的香港医学学历,澳门诊所因此不久迁往广州。直到这时,现代意义上的革命究竟意味着什么,孙中山和杨衢云都谈不上有多少理解。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一种新的民族主义正在他们身上出现,它并不源自传统儒学,而是和香港不少中国人相似。这些人对西方爱恨交加,却相当亲近。早在1884年,孙中山便不顾家人反对皈依了基督教。一名牧师不久为他起了一个新名字:孙逸仙。在广东话里,逸仙读为“日新”。

孙逸仙对当医生很快彻底失去了兴趣。慢慢有人注意到,此人偶尔在村子里实验炸弹,而他的诊所却入不敷出,不久关门。此后孙走上了一条四海奔波之路。

——————

袁世凯第一次到朝鲜时只是一名淮军小头目。1882年“壬午兵变”爆发,°驻守山东的淮军将领吴长庆奉命赴朝,袁世凯受命和大约2000名先头部队乘船率先前往汉城。清军袭击了兵变中心,逮捕170余人并处决11人。代表李鸿章的道员马建忠”绑架了朝鲜国王的父亲大院君,将其幽禁于保定。这次兵变迅速平息了,但朝鲜开化派由此分裂为稳健、激进两派,后者依赖日本敌视中国,”不久借助日本公使发动“甲申政变”(1884年),杀死了几位亲华大臣。袁世凯再次果敢出击,击溃少量日军,政变三天后宣告失败。次年他被任命为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当袁世凯护送大院君回国,名片上多了一个英文:“Resident”(比附常驻印度的英国官员),自此监视着朝鲜人战战兢兢地与各国交往。他染指一切大事,歧视外国人鼓吹的改革,“这毋庸置疑形成了他抵制朝鲜近代化的一种方式”。

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尤为精彩传神,通过细微之处展现人物内心的转变。书中关于孙中山是如何从一名医生转变为革命家,以及袁世凯谁如何利用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提升自身地位并实现个人野心的故事,都是仅仅用一个段落的文字,以极简短却深刻的笔触揭示了两人复杂的心理历程。这些描写不仅传递了表面的信息,还隐含着作者对人物的深刻评价,作者高度凝练的写作技巧,让读者得以更加便捷地理解这段历史及其背后的深层意义。

其实翻开这本书的开头就已经令我感动欣喜,因为之前读过许知远的《梁启超》,同样是关注于清末改革努力的精英人物,如果说许知远是聚焦于一人为线索进行书写,那么《失败》的作者李礼就是聚焦于精英阶层众生相,”强调一种整体视野,即关注历史进程中诸多因素的互动和合力“,两位作家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创作上的相互呼应,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件幸事,细节与概括相结合,正好可以呈现历史全景。

而之所以说令人欣喜,是因为作为历史类作家的李礼,我其实之前没有过多关注,作者好像也比较低调,但这本《失败》的序言正是许知远给写的,给人一种惺惺相惜之感,非常不错。序中写道:”1898年的百日维新,仓促、短暂且最终失败,却展现出一种意外的能量。“变法虽然失败,却让不为科举只为接触世界的新式学堂兴起,四川一所新式学堂英语和数学被列为主科,8500多人踊跃报名。英语为必修课,甚至宋氏三姐妹也进入类似新式学堂;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80米高能同时载2000多人的巨型摩天轮、摩天大楼、有轨电车、蓝带啤酒和箭牌口香糖等新鲜事物,冲击着来访的中国官员的眼球,所撰写的世博会见闻也令国人眼界大开;1893年,开埠50周年的上海,已成为”高度文明和基督教对整个中国产生影响的中心“,”1843年开埠后率先登陆的麦都思,敏锐地预感到这座江苏县城将变为中国最佳商业中心,当年他买了一片城北土地,不久成立了墨海书馆,它后来竟变成一个东亚知识信息传播中枢。“而太平军和小刀会的势力分割,让上海成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大的西方人聚居地“;1868年,中美《浦安臣条约》给了中国人自由前往各国的权利。虽然这些移民被清政府官方蔑视为”弃民“,但为了保护侨民,更多的领事馆被建立起来,华侨领袖也纷纷参与其中,比如,新加坡华侨企业家张弼士,于1893年正式出任槟榔屿首任副领事,”这位祖籍广东的企业家,主张实业救国,上一年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这是中国第一次用工业化方式生产葡萄酒。“也就是今天依然畅销市场的张裕葡萄酒。。。。这些都是许知远所说的“意外的能量”。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当下我们做出各种抉择和尝试,迎接一个个失败,看似是一种挫折,但其影响却可以穿越百年抵达今天,这也许就是精英们应该鼓起勇气为理想付出努力的真正价值所在。

这本《失败》据说是作者李礼关于这个清末变革主题的第一本,接下来还会有一本,正在书写制作中,让人倍感期待了,我也希望可以尽快拜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麒麟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