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年人决定出逃》——现实困境中的心灵突围 (original) (raw)

赤羽 评论一个中年人决定出逃 4

2024-12-22 13:20:33 已编辑 北京

《一个中年人决定出逃》是张畅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与第一本《我们的庸常生活》一样,依然以现实主义风格呈现,依然去洞察人生的困境。

张畅的语言风格十分踏实,并不炫耀但是处处有小惊喜。她不去卖弄文笔,但在该发挥的地方也从不吝啬。流畅的叙事,舒服的表达,让这本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集,读起来并不太沉重。

书中有十个故事,其中两个令我感到触动。

1️⃣《一个中年人决定出逃》

《一个中年人决定出逃》与小说集同名,也是书中的第六个故事。

心理诊所的医生宋一闻,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在家庭的种种要求下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逐渐形成了内敛、敏感的性格特点。宋一闻在家庭环境中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遭遇,使得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成年后的他,在工作中表现出退缩、客气和理智的性格。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竞争,不敢轻易冒险,生怕犯错。在恋爱中,同样如此,对恋人保持着一种客气的距离,不敢完全投入感情。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在恋爱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在跟妻子甚至是妻子家人的生活中,陷入想要逃离的境遇之中。

这个故事采用多线叙事,主线是宋一闻参加岳母生日那天遇到女病人导致迟到,而辅线是他与女病人的治疗场景。宋一闻与女病人,像是镜像中的一个人。他渴望像她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又总是被现实的种种因素所阻碍,陷入无尽的挣扎之中。既然自己无法出逃,那就去帮一把有勇气的其他人吧。

在《一个中年人决定出逃》中,作者张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巧妙地将社会事件融入故事之中。宋一闻也好,女病人也好,他们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都是读者今天所面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与社会大环境紧密相连——中年人的职业困境;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的现实状况;社会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无论是忙碌的工作场所,还是充满琐碎的家庭环境,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让读者的代入感更强,文章也更容易打动人。

2️⃣《错换》

如果说《一个中年人决定出逃》还是一个“局外人”的故事,读者还可以借宋一闻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的话。那《错换》则真实得让人毛骨悚然,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无数次脱口而出——太可怕了。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是丛云被冒名上学的经历展开。是丛云原本有着光明的未来,却因被他人冒名顶替,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故事以2020年获得全国的“苟晶被冒名上学事件”为原型,深刻地展现了教育公平、复杂人性等主题。

是丛云的努力和梦想被他人轻易窃取,高考这一被视为最公平竞争的领域中,却存在着冒名顶替等不公平现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命运,也引发了人们对整个教育体系公平性的质疑。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故事中涉及的冒名顶替者、协助冒名者以及相关环节的人员,展现出了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他们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破坏他人的人生,违背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而主人公在面对不公时的无奈、挣扎与追寻真相的决心,则体现了人性中的坚韧与勇敢。同时,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善恶的思考,在利益面前,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这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这篇《错换》的写法,相当高明,张畅掌握短篇叙事的能力很强,大到分角色的叙事,小到主人公是丛云的名字,都有特别的用意。尤其分角色叙事的写法,施害者和受害者在不同角度去讲述同一个故事,让人性的纠葛更错综复杂。

这篇《错换》是2020年6月完稿,但仅仅是一个月之后,苟晶的案件就出现了争议。核心在于苟晶在细节表述层面的不诚实,一时间网上分成了两队,声讨苟晶人认为她不应该向公众撒谎;而支持苟晶的人认为,她是为了引起注意不得已而为之。

在《错换》里,是丛云堪称是完美受害者,她自强努力不服输,她被社会抹平棱角变得圆滑和市侩,但她也不失本色,依然刚正较真。但在现实中,苟晶并不是这样。

正如张畅所言:

“现实的残忍已远超出我的预料,我有限的想象力在这份残忍面前不值一提。”

3️⃣出逃·面对

《一个中年人决定出逃》是十篇故事的合集,上文提到的是第六和第七。这10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出逃。只不过有的是孩子、有的是父亲、有的是中年人、有的是老年人,总之他们都在某个时刻——“决定出逃”。这本小说集中的作品大多和家庭生活有关,发掘的主题也是人的关系,比如夫妻、恋人、母子、母女等等。

书中牵涉的社会议题相当丰富包括:原生家庭危机、性别困扰、性侵犯与性骚扰、家暴、中年危机、老年焦虑、高考黑幕、校园霸凌等等。张畅坦言这些主题并不是事先预设的,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发掘、成型的。这是一个记者与生俱来的职业敏感,也作为一个作家天然的责任感。

记者出身,使得张畅这本书能够将社会事件作为观察对象。作者本身既是叙事者,更是置身其中,有时候你甚至会产生一种作者是事件原型的错觉。她笔下不是冷冰冰的新闻报道,她所关注的是事件当事人(包括受害者与施害者)是如何做出当下选择的。

身处事件涡中心的人是怎样应对的?他们做出了哪些选择?哪些细节影响了事件的走向?一系列的偶然巧合,最终如何影响乃至决定了一些人的命运?

在《今天得好好过》这个故事中,主人公“自我保护式”的麻痹自己,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其实某种层面上,是一种人格的全面化展示。

张畅所痴迷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人:在新闻报道中一笔带过的人;是事件背后影响走向的人;是在记忆深处不愿提及,却又割舍不掉的人;也是那个报纸铅字、电视播报、手机屏幕之外的人。

张畅对每个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都进行了极为细腻地刻画,这种情感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中逐渐显现。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他的情感起伏。

虽然“这些故事写的无非是一个又一个受伤的人”,但这本书并非只是对困境的哀叹,而是通过对中年人的出逃抉择,展现了一种在困境中挣扎与追寻的力量。其仁慈的幻想般的出逃主题,贯穿全书10个故事。

未来或许糟糕,为梦想付出的代价可能惨重,但除了出逃,我们更多时候要选择的依然是面对。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赤羽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