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并不伟大 (original) (raw)
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他的油画在拍卖行以天价成交。你问他们最喜欢哪一个画家,他们总是说梵高啊梵高啊。但是,他其实相貌平平,有着棱角分明的大下巴,并不讨人喜欢。他偏执孤独,嗓门粗大,举止无礼,招人厌烦。他被小孩子称作红头发的傻瓜,被大人称作三十岁的白痴。他割下自己尖叫的耳朵,却毫无知觉。为了表达自己的爱,任烛火将自己的手掌灼烧至暴皮起泡……
在他出生的前一年,他的母亲生了第一个男婴,取名文森特,但不幸夭亡。一年以后,我们认识的画家梵高出生,父母就把他那夭折的小哥哥文森特的名字,连同对这个哥哥的哀悼与忧郁,一起给了他。除了弟弟提奥,他始终没有得到父母的宠爱,兄弟姐妹的包围。
人们总是说,梵高是一个疯狂的天才。似乎我们有意无意地认为,天才总是和疯狂脱不了干系。他步行数百里去看自己的初恋乌苏拉,他追求自己的表姐把手掌烧烂,他拿着刀子追着朋友高更,他用剃须刀割掉自己的耳朵献给一个妓女小鸽子……这一切,难道还不算是疯狂?可也许,在疯子的眼里,最正常的人才是最疯狂的。疯子没有我们这个文明社会所有的逻辑。疯子惟一的逻辑,就是可以不必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行事。
初恋遭受重大打击,与父母兄弟不和,与牧师学校不和,与画商叔叔们不和,与画家们闹崩,与妓女克莉丝汀同居又分离,与高更吵架,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他的这些遭遇被我们读着,他的苦难也被我们感受着。临终的时候,他留下脍炙人口的名言:“这苦难啊,永远也不会终结”。于是全世界的人都同情他。这没什么丢人的,我也同情过他,与千千万万的人们一样。我们阅读梵高的苦难,我们将自己的生活与梵高的生活比照,我们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投射在他的身上,于是两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就这么风马牛地有了联系。
每当我们对这个世界稍有不满,我们就会找到他那里去,对比一番,唏嘘一番,侥幸一番,然后觉得自己的困难也不过如此。梵高成了什么?他是释迦摩尼,还是关公像?一个死去的画家,一个普通的荷兰人,就这么被我们的口水和眼泪注解成了一个虚幻的图腾。我们享受他的苦难,我们歌颂他的伟大。那么多人写下这样的文字:梵高,我爱你。接着是一连串肉麻到极致的各种句子成分。喜欢是私人的迷恋,无可厚非。关于诸如此类种种,我只想问一句:你们有多少人真正看过他的画?他笔下的星夜,他笔下的乌鸦与麦田,还有他最爱的向日葵,你们真的都看过吗?
关于梵高,正是一个专业学画画的朋友刺穿了我的虚伪。当我对梵高赞不绝口的时候,她突然问我:你看过他的画么?你知道他的《星夜》怎么看才是效果最好的呢?我当场呆住,哑口无言。尽管他的生平事迹八卦野史我早已熟记于心,但我肉眼凡胎,他的画对我来说,只是一团厚厚的颜料。那我瞎扯淡什么呢?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是的,他是一个画家啊。
现在,我不得不承认了,我最初爱上的不是他的人格,也不是他的画作,更不是他相伴一生的苦难,而是他的伟大。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死死盯住他的伟大,像一群喜欢荤腥的苍蝇。为什么我们中间的这么多人当初没有一丝犹豫的就认可了他的伟大?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皮笑肉不笑:“如果梵高活在这个时代,我一定要嫁给他。”省省吧,我亲爱的小白们,我敢打赌如果他真的活在当下,你是断然不会爱上他的,你只会爱上一具死了一百年以上声名显耀的干尸。
《立春》里的黄四宝和王彩玲,就是当下的梵高,受难的梵高。你还爱么?你敢爱么?你屑于爱么?不用脸红,我们都是选择性的动物。只不过,我们选择了伟大,而梵高选择了苦难。关于事实种种,书里都有,不想多说。
我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些梵高的不完美?是想破坏凡高的伟大的形象吗?不是,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他的另一面,只有了解他的疯狂,才能洞悉这个苦难的生命背后隐藏的意义。他很伟大,但他并不完美,完美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误解。歌手周云蓬说:爱上梵高,其实是爱上了虚妄中的悲剧英雄。而现在我们要知道:惟有清醒的爱,才真实可靠。
有空看看他的画吧,画才是他真正的救赎,真正的伟大。在浓烈得刺眼的色彩里, 你会看到到那个迷惘的梵高,那个痛苦的梵高,那个热爱太阳的梵高。他对自己说: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枯萎掉。但他还是枯萎了,这么多这么多的苦难,一个平凡的生命不能承受。1890年7月29日,他用一把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腹部。他走的那天,夜晚繁星点点。
后来在朋友的相册那里看到一张图片:无情的烈日照射着奥维尔的一片麦田,田里一座小小的墓园中间,是文森特与提奥。兄弟俩在常青藤与向日葵的庇护下,安然长眠。间或有人来这里哀悼,却从来不带鲜花,代以一小束金黄的干麦穗,中间包着一只用得断残的油画笔。就像圣经里大卫王的做哀歌吊唁扫罗及其子一样:他们活着的时候相亲相爱,死时也不分离。
罗素认为一切伟大的生活皆由无趣的片段组成。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一种常识,将痛苦视为人生永恒的主题。梵高则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伟大的来源,一个是对爱的渴求,一个是对痛苦的体验。因为,他告诉我们:艺术即生活,正如书的副标题所书:Lust for life(对生活的渴求)。
“这苦难将永不终结”,我现在已经不喜欢念念不忘他临终前的这最后一句话了。相反,我记住了塞内加的另外一句话: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PS:祖国荷兰为他建造了梵高博物馆,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当然,那首纪念他的歌曲——《Vincent》,经常在博物馆播放。人人传唱,数个版本。个人最近喜欢的是王若琳新专辑里的演绎。
我从来没说过我懂他的画。个人观点,不喜欢边玩去!不与傻逼辩论!
【特别鸣谢】朋友赵做过的一份有关梵高的精神分析报告。以及朋友城南草木生的相册照片,这是其中一张,梵高兄弟在奥维尔的墓地,安谧而忧伤: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78636770/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