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往哪里去?” (original) (raw)
小王是和母亲一起买的这本《一句顶一万句》,说他和母亲一起买的,并不是说小王母亲也喜欢看刘震云写的书,也不是说他们娘俩凑钱买的书,而是小王和母亲去看病,回家途经一个大型盗版书场,小王拉着母亲去买的这本书,同时买的还有《遥远的救世主》和《三毛全集》。钱是小王的母亲拿的,因为小王不仅有病了,而且失业了。
小王是辽宁抚顺人,父亲是工人,母亲下岗。
小王接触刘震云的书是从《我叫刘跃进》开始的,小王第一次体验刘氏遣词造句的技法时,感到酣畅淋漓,又十分益智,因为小王常常被文字中无数的人名搞糊涂,但小王知道糊涂是暂时的,果然又往前读一会,便不糊涂了。
小王忘了因为什么发现的这本《一句顶一万句》的,但凭着第一次的酣畅,小王决定再次拜读刘老师的作品。小王一开始的打算是在线阅读,但无奈只有半部作品。所以小王痛下决心,去买了一本伪盗版书,说是伪盗版书,并不是因为是正版书,也不是纯盗版书,而是打折的一本书,在小王看来只要一页中少于两个错别字,就不是盗版书。
读罢不要紧,这书中的人物、情节,正击中了小王的心,因为小王一直以来困惑的一句话,和杨百顺,应该是杨摩西,不,应该是吴摩西一样,是一句“我往哪里去?”
“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往哪里去?”小王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是小王,一个普通的男生,不高不帅,家里没钱没势。小王也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是父母给了他生命。但小王一直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里去?
小王和吴摩西一样,工作经历十分坎坷。小王毕业后先后做过影楼摄影助理,名片设计,酒类杂志编辑兼记者,墙画小工,工厂人事,后勤、行政和行政助理,文案,地产策划,DM杂志采编,动漫设计,影视后期制作。从抚顺到北京,再到大连,再到沈阳,小王在这五年里不断受挫,奋进,思索,变换。哎,到头来,却又回到了起点,一无所有。其实也不是一无所有,小王貌似明白了一些道理,又好像不明白了一些原本明白的道理,说不是一无所有,因为小王好像多了一些不知何处来的困惑。
小王不知该往何处去,其实也不是真的不知该往何处去,也不是这去处有多么遥远,而是这去处的艰难,让小王感到精疲力尽。也不是因为精疲力竭而不愿去,而是整个大环境都不愿往那个地方去,所以小王仿佛浑河里逆流而上的一片树叶,打着旋儿,徘徊不前。
小王现在很忧伤,忧伤不是因为有病了,也不是因为失业了,而是无人可以说得这忧伤。小王也常常自己“喷空”,但这“喷空”不是杨百利的“喷空”,而是幻化出了另外一个自己和小王对“喷”,而且“喷”的都是高深的哲理,说高深也不高深,是些很浅显的道理,但正因为太浅显了,反而显得高深,比如说“我要往何处去?”
按说小王回到了家,有啥话可以和父母说一说,但小王恰恰和父母没话说。同是没话说,小王和父亲的没话说,又和母亲的没话说不同。和父亲的没话说,是一说父子俩个就顶起来,心里的火气“腾腾腾”往上窜。小王的父亲平日里老实,邻居都说小王的父亲是优秀丈夫,憨厚、实在,但实在人倔起来却堵人心。小王和母亲的没话说,是因为母亲对小王实在是太好了,好比小王只要一个糖球,小王的母亲却搬来了一个糖果工厂。母爱的泛滥让小王心里因甜腻而产生抵触情绪。小王的母亲早晨问小王,“想吃大米粥还是小米粥啊?”小王能有半分钟不说话,也不抬头,然后一个“嗯!”母亲转身出去,好似不敢再问,过了几分钟,又转回身,“吃小米粥吧,小米粥补身子。”小王又隔了半分钟,憋出来一个“嗯!”字。其实每次小王自己都想抽自己一个嘴巴,“妈拉个逼的大混蛋,你他妈装什么大爷啊你???”但每次小王都忍不住如此这般“装逼”一番。要不说人犯贱都是惯出来的!其实小王也不是装,而是不好意思,其实也不是不好意思,而是一时转不过弯来,突然改变态度,对母亲报以同样的热情,小王实在是觉得虚伪,而相比掺合了虚伪的亲情,小王宁愿保持现状。
所以小王在家里感到父母和自己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好比是吴摩西还是杨百顺时,和卖豆腐的老杨的关系一样生疏。也不是生疏,而是一个“怕”字,这个“怕”也和当年的“怕”不一样,当年是小王怕自己的父母,而现在小王感到是父母反过来怕小王。
父亲虽然和小王不对付,父子俩也轻易不开口,但父亲偶尔下班会从口袋里掏出两张皱巴巴的《抚顺晚报》,走到小王的床前,一边用手抹平报纸一边说,“这是从班上带回来的两张报纸,上面有些有意思的事儿,给你看看!”小王抬眼看看,然后无奈的做感兴趣状,放下《一句顶一万句》,接过报纸,并同时“哦!”了一声。父亲看小王接过报纸,便转身出去张罗晚饭。
母亲每次和小王对话,得不到答案时,有时会低头装忙,忙一些其他的事情,小王知道母亲此刻心里的琢磨,小王自己便和自己“喷空”,母亲:
完了,孩子不满意,我该咋整呢?
小王:
哎!其实您完全不必搭理我,随便给我整点什么都行。
母亲:
要不,我再问问孩子这么办行不行,可别再惹他不高兴。
小王:
哎!!!!!!!
母亲再次小心翼翼的询问小王意见,小王照例“嗯”一声,但这个“嗯”与前一个“嗯”又有不同,这个“嗯”带着抬头和微笑,并多说了一句,“行,就这么整吧!”于是母亲放心了,也微笑了,仿佛领了旨意,马上去照办了。
小王心一酸,眼里却无泪。
小王明白这一切的缘由,父母皆是大锅饭的一代,一切都由国家做主,还盼望着小王能找个混一辈子的大单位终老一生。而小王仍有自己的小梦想,虽然不断的换工作,而且多是私人企业,但小王仍知道想在这个社会立足,国家是指望不上了,自己长能耐才是正道。可是父母不理解,小王也说不通父母,因此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无法抹平,越来越深。
有时小王实在郁闷,便给豆瓣里的豆友发个短信,互相简短问候几句,顿时觉得这世上还是有知己的,虽然穿山越岭,虽然素未蒙面,虽然仅仅是两三条短信,但话不在多,在同心,同理。因此小王感到忧伤,忧伤不是因为发短信太贵了,也不是因为豆友太少,而是因为和豆友同心,同理,和生他养他的父母却不能做到同心,同理,而且小王知道并不是他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因此小王感到更加忧伤。
幸好有了刘老师的这本书,小王终于明白了,身为中国人,接受这样的局面,是必须的。
谨以此小文,献于刘老师,和小王深爱的爹娘,和万千与小王有同样困惑的同龄人和他们的爹娘。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