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上的一朵红花 (original) (raw)

(一)
冬天读萧红是什么感觉?冷。图书馆的空调不知何故总也升不上温度,读到《商市街》的时候因为温度和情绪的双重低落我开始浑身发颤,而那时还是文艺女青年叫做悄吟的萧红正蜷缩在商市街上某间冰冷的屋子里等待着被她唤作“郎华”的萧军。读《商市街》是很痛苦的体验,一个年轻的充满才情的女子,字里行间却全是她和爱人又怎么饿了,怎么穷了,怎么又没有木炭了,怎么又问人去借钱了,才华和爱情还有青春都不能完全稀释掉贫穷和生计带给他们的困顿。
也许是因为一生的飘零,总觉得萧红的人也有股子说不出的清冷,这种清冷不是她对外物的疏离和冷漠,而是外物对她的不够温柔,“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所以一旦在搜集到的为数不多的照片里看到萧红的微笑,就觉得怜惜,觉得那是灰暗中的一缕红,鲜艳又孤独的那么明显。而对于这样敏感忧郁的女子是一定要有位有心人为她拍照的,因为她的欢乐那么稀薄那么容易稍纵即逝,一定要在恰当的时候为她留住那欢乐的一刻封存起来,日后孤寂时才好聊以安慰:毕竟,也不是没欢乐过的。

(二)
我觉得萧红最好的文字都是有与回忆有染的,回忆里的童年生活,回忆里的鲁迅先生,共同组成了她生活和文字最安适美好的一段时光。而她这些事关回忆的文字也是唤起读者回忆的文字,是能激起人乡愁的文字,因为在这些文字里事先已经寄托了她那些再也回不去的过去,那些无处安放的乡愁。
读《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时,眼泪没有任何预兆的就流下来了,萧红朴实贴切的文字和文字里冬天的气息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农村姥姥家的那段日子。北方冬天里干燥的土路、地上散落的谁家的用来烧饭的柴草、灰色空旷的天空里红的耀眼的夕阳、嘴里哈出的白气、皴裂的皮肤、干燥的嘴唇、空气里总弥漫的那股子烧着了东西的味道,还有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不知道为什么这烟让人特别的有归属感,就像萧红说的:为了这烟,不觉得寂寞。

(三)
《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的写作方式甚至写作的情绪都会让我想到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小小的地方里住着一群活的不怎么快乐但还是坚持活着的人,这个小城和这些人遗世独立似的过着自己的生活,却能让作为读者的旁观者窥见一缕自己的影子。与大城市里的小人物不一样,小城里的人如果说自己孤独是会被人嘲笑的,好像土的贫穷的连孤独的权利都没有了,为着这份表达孤独权利的丧失,小城的孤独也许更加沉重,因为空间太过狭小,无法释放那么多的孤独。
小城里的各色人物很符合罗素那个“沙漠中的雨”的比喻:沙漠中的雨下了很快就被蒸发了,就好像从来没下过雨一样,有些人来到这世界上也仿佛这般自生自灭的,就好像从没活过一样。比如《小城三月》里翠姨的那段长在心里也死在心里的爱情,若不是萧红的笔触,谁会知道世上竟有这样一段隐秘的爱。对于这些各色人物的生死萧红的语气也是淡淡的,“死了也就死了,活着也就活着,顺着自然的顺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语气的淡刚好反衬感情的重,这些人的生命是轻的,这种生存状态给人的触发却是重的。

(四)
以后谁再问我怎么才能尊重农民,我会跟他说应该去读萧红,因为读了萧红你会明白,农民不是那个你以为的戴着白羊肚手巾穿着厚棉袄脸上全是深浅不等的皱纹说话带有浓重鼻音的教科书形象,萧红笔下的农民不是最正面的,也不是最麻木不仁的,但却是最像“人”的:是会爱、会恨、会思考、会迷茫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将对方视为独立个体是我能想到的最大程度的尊重。
尽管萧红一再说“在农村,一根黄瓜一头猪的命都比人的命重要”,“只有物质可以满足他们,人们不需要灵魂”,但她心里却有着无限的悲悯,因为那些人,那些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绝非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只是为着物质的过度的贫乏,他们甚至不敢流露出内心对精神的期盼,他们嘴里说着的永远是今年的播种来年的收成,但其实字字句句里都包含着某种无法言说的无奈、悲苦、爱怜,他们接近大地,对着天空诉说心事,他们比对着霓虹灯伤怀的都市人更真实更像个诗人。
阅读萧红也让我更加明白北方那片土地,如果说南方多雨湿润气候下的情绪可以用幽怨来形容的话,北方那苍茫大地上冬日里凛冽的气息则要用悲凉来形容。小时候喜欢曲折的含蓄的雅致的精雕细琢的东西,虽然身在北方但难免觉得北方有时是粗糙的,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朱自清笔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充满种种幻想,然而萧红让我感觉到北方小城独有的韵味,跳大神、鬼节、野台子戏、拜娘娘庙,全都被她写出了人们寄托在其中的种种情思和寓意,而不再单单是一个文化符号。

(五)
萧红的革命性与其说是信仰某种理论,不如说是始于天生的叛逆,始于她对一切不公、丑陋本能的反感以及对一切美好本能的追逐,她的革命也首先是一场个人革命,一如《生死场》里那些决定革命的农民,在没有弄清楚自己是属于哪个阶层的时候,他们已经本能开始的抗争了。
萧红人和文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即使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大背景下,人也不是只有这两个生活主题的,而是仍然有着很多关于生存关于爱的迷惑和思考,就算是再战火纷飞的土地也同样有生命力极强的罂粟花盛开,人性就是这簇罂粟花,是枪炮也打不死的,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状态也不单是由战争导致的,而是有着更让人深究的原因,是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六)
看到有介绍萧红生平的文章,说是从武汉撤退时只有一张船票,萧红让端木蕻良先走,然后端木蕻良就真的走了,怀孕的萧红一路从码头走回去,摔倒在路上不能动,直到有人把她扶起来。这样的萧红懂事的让人难过,如果她纠缠一些呢,如果她自私一些呢?可是她不会,否则她就不是萧红了,她对人的依赖要以自己不成为别人的负累为前提,然而在这两者之间如何才能平衡呢?于是在彷徨中就又留下了独自一人的萧红。
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萧这句话似乎是种预言,预言着萧红在性格和时代的双重夹击下一生注定的漂泊,注定着她一生没有能成为谁的妻子的命运,注定着所谓的岁月的静好于她只是一种传说。
以前读余杰的时候,他说凭直觉他觉得鲁迅是喜欢萧红的,其实想来喜欢不喜欢又有什么重要呢?萧红缺少的并不是爱,而是一种安稳的爱,而这份安稳前前后后的几个男人都没有能给她,即使鲁迅对她存有一份爱怜,那也只能停留在爱怜上了,这份爱怜也没有能让她停止漂泊。

(七)
《呼兰河传》里写到过一个粉坊,粉坊里的人住着摇摇欲坠的房子,漏着粉条,总吃着不干净的粉条也不会生病,还总唱着歌,萧红说,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萧红还说: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总觉得,这话写给她自己的。

几句相干的和不相干的:
买了林贤治先生的《漂泊者萧红》,快递在途中
枣报的《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写萧红写的极好,大爱,不过好像阅读链接找不到了
看萧红写到跳大神,结果最近听二手玫瑰,梁龙也唱了跳大神,把我笑得,东北人真有文化,前有萧红,后有梁龙。
每天改论文烦了就写写读书笔记,写了好几天总算先告一段落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