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唐·长恨歌》的现实意义 (original) (raw)
公元762年,一代帝王唐玄宗(685-762)走完了自己毁誉交织的一生。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简称唐明皇。有一个叫郑丹的诗人在《明皇帝挽歌》里写到:“律历千年会,车书万里同。固期常戴日,岂意厌观风。地惨新疆理,城摧旧战功。山河万古壮,今夕尽归空。”这首诗写得豪迈,但是,也写得悲情。事实上,无论是伟大还是渺小,人的肉体终将寂灭,因为谁也扛不过时间。时间能割破山划烂铁,在时间的长河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会游泳的人,我们在水面上徒劳地努力地挣扎,但终将沉没于永远的黑暗。 但是,让每个人觉得安慰的是,山河不老,盛世的精神永存。
可是,思考大唐盛世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圣经》里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事实上,从物质角度讲,新生事物总是层见叠出,甚至已非“日新月异”所能概括;但是,从精神角度讲,人类的心灵却始终息息相通,人类的精神也始终一脉相承。正因为如此,蒙曼才愿意讲“吾貌虽瘦,天下必肥”的故事,因为塑造了那个盛世的情怀仍然有助于塑造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蒙曼也喜欢讲“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因为打动了唐朝人的情感仍然能够拨动我们今天的心弦。事实上,历史绝非万劫不复的过去,它永远以精神的形式活在当下,给我们安身立命的依据,教我们为人处事的准则,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有了来历,也有了方向。三年以来,蒙曼之所讲,听众之所听与读者之所读的,不正是大唐开放进取的精神与中华文化雍容浑厚的力量吗? 盛世长歌,维以永怀,维以永伤,维以永记。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