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惆怅的火星 (original) (raw)

《火星编年史》这样的书名是有些小小的“误导”的,让我一看以为是类似斯坦利《火星三部曲》那样的巨著,所以当拿到这书,一看不到300页时,还纳闷,这样的容量怎么个“编年”法?但是一旦开读,立刻被其深深吸引,特别被其文笔折服,在我的印象中,也不知是其本身原因,还是翻译原因,科幻小说作者的整体文笔水准在我看来和其它类别文学作者相比,是有所欠缺的。但是这本小说不同,作者布拉德伯里以一连串的短篇小故事相互衔接,从火星生活细节着手,以小见大的向我展现了火星社会形态,而其中的幽默、讽刺、情感、浪漫都散发着迷人的人文气息。

按照科幻小说界常用的一种粗糙分类方式来说,这本小说应该算是“软科幻”,科幻是个背景,表现的还是作者对人类社会的体察和感受。1946年,在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布拉德伯里发表了短篇小说《百万年郊游》,接着引出了一系列火星短篇,并在1950年集成了这本《火星编年史》。作者写出这些短篇的年代正是核战噩梦开启,冷战较量拉开大幕的时候,告别了一场充满杀戮的大战,地球似乎依然动荡不安。布拉德伯里的小说给我的感觉就是以火星为背景,表现地球上政治斗争的过去和未来,充满了警示意义。但是,他表现出来的笔调却不是沉重或者尖刻的,故事一开始就是几个地球人探索火星,和火星人早期交往的短篇,这一段有着些黑色幽默的味道,比如《地球人》这篇中,地球探险队的人被火星人当作精神病折腾,其中的对白和故事都妙趣横生。而《第三探险队》则充满了温情,地球探险队的人们在幻觉中见到了死去的亲人,作者细腻的笔调挖掘出了多少人内心的伤感之情。而《异乡明月》则给了火星人的历史一个更黑幽的结局,火星人竟然被地球人带去的水痘给毁灭,这很自然的让人想起印第安人被殖民的那段历史,看来殖民史的轨迹都是相同的,从贪婪本质下光鲜的所谓探险开始,最终都导向一场文明的灾难。

接下来的故事则延续了讽刺的笔调,比如黑人们最先来到火星,他们离开地球时,白人们对他们的谩骂和诅咒,也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种族歧视的再现。而渐渐的,布拉德伯里也将故事导向一种凝重,一种忧郁,一种绝望,笔调依然幽默,但是确是类似电影《奇爱博士》那样让人笑后感到不寒而栗的悲哀;情感依然温情,但是温情下却是越来越多悲伤别离,孤独困苦。布拉德伯里没有太多笔触直接描写政治的斗争、惨烈的战争,却从一个个侧面表现了人类疯狂的斗争下的恶果,最后几篇已经是一种末日景象,如《静寂的城镇》中在死去的城镇中孤独到因电话响起而狂喜的人;如《漫长的岁月》中用机器人代替死去亲人的悲伤老人;如《细雨将至》中的一幢智能住宅,整个城市已经变得空寂,这个住宅还在按部就班的为早已不存在的“主人”服务,这篇故事让你甚至感受到了一幢住宅的孤独和悲伤,而眼睁睁看着空空的住宅,想想“我们”终将化作尘埃,一种伤感也油然而生,这也就自然烘托出人类命运的无望与伤感。

《火星编年史》在科幻界确实是部伟大的作品,它就是一首首散文诗,从1999年到2026年,它没有构筑什么宏大格局,却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一个个短篇如一个个蕴含丰富情感DNA的细胞,彼此关联,构筑了火星背景下的真情实感,一下子撩动了读者心中那份柔弱,那份疼痛,那份恐惧,那份不安,让人读后很有代入感,与书中的人物心灵相通,去体察火星上的那份惆怅。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00f5dd2ab448a790023bf604.html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