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发的爱到自觉的爱——评《相助》 (original) (raw)

“文化从来不是流水线能够打造出来的,文化要靠时间和心灵悉心酿造,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冯骥才先生的说法在一本美国人的小说中得到了印证,这就是美国作家凯瑟琳 斯多科特的《相助》,书中用一条爱的主线对那个种族歧视年代的人性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细致入微的发掘、发自内心的歌颂,虽然读起来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甚至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但就是在这润物无声的叙述中,让我们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在不完美的世界通过人们的互助一点点走向完美,也让人性中至善的部分从自发变成自觉。而这个故事说的是上世界六十年代的陈年旧事,它能感动我们的原因就是里面有时间和心灵的积淀。

1962年的美国密西西比,传统观念和中国差不多,男尊女卑而且还有种族歧视,白人男子至高无上,女人是漂亮的摆设,有色人种则是不可接触却又不得不接触的贱民,种族冲突此起彼伏。两个黑人女佣,得到一个大学刚毕业、涉世未深的白人小姐的帮助,冒险用一种写作的方式,开始她们的变革之路。于是,她们的处境展示在世人面前,爱与痛苦,仇恨与信仰,恐惧与勇气,交集在三十万字的“口述实录”里,密密麻麻浸润心灵。

《相助》是爱的升华,但也成为传统势力眼中离经叛道的罪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起这本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却总有一种揪心,因为我们清楚在有歧视的时代,弱势群体的反抗会是什么结果,即便是非暴力不合作。也正因如此,对于失去工作和远走他乡的并不完美的结局,其实仔细说来是很不错的结局。

作者以细腻真实的笔触重现了60年代美国南部的种族关系,刻画了艾碧莲、明尼、雯三个人物形象,尽管她们的故事是一体的,但我个人认为其中还有区别,艾碧莲、明尼所代表的善良黑人佣人,她们对于存在歧视的、但却是雇主的白人的爱,可以说是一种自发的爱,完全是人性使然,艾碧莲对白人小女孩梅 莫布里视同己出,一如之前的每一个带过的孩子;而爱顶嘴的明尼虽然脾气急躁,但对雇主却是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不容许别人说坏话……这些善都是她们的本性。而白人姑娘雯则不同,她是在有意为之,是在用一己之力力图改变,或许她并不知道自己这么做会带来多么伟大的结果,仅仅是想改变她身边的、处境不好的黑人佣人们的处境,但她的一小步,带给了人性向善的一大步。

在《相助》中,我们能清晰的感觉到这样一个朴素但坚定的道理,那就是助人就是帮己,善有善报,爱是能传承的,这也是故事的精髓。如果白人姑娘雯没有在幼时遇到黑人女佣康斯坦丁,没有得到她的爱,她在成年之后会不会对黑人们帮助呢?而她帮助的艾碧莲,其实就是另一个康斯坦丁,艾碧莲深深爱护的梅 莫布里,长大后也极有可能成为另一个雯,如此循环,是良性的循环,是积习改变前的量变。让自发的爱慢慢变成自觉的爱。让我们把这份爱,用心来灌溉,一起去散播开,让它感动每颗心,让这世界变得更有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