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现实主义作品都是在重申常识 (original) (raw)

我觉得,所有现实主义作品都是在重申常识,而最基本的常识可以概括为:爱心,正义,善良。看上去挺简单,但我敢说,人生短暂,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够搞清楚这三件常识。恐怕有史以来打着正义旗号的恶行罄竹难书—谁会大声宣布自己是在作恶呢?而愚蠢的善行也给世界带来许多麻烦,让人既哀其不幸更忍不住怒其不争。至于爱心泛滥也未必都是温暖感人,因爱之名做出的荒谬事怕也不少。

文明社会肇端于西方,尤其是英法美这些民主化较早的国家,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披荆斩棘,不断的试错,终于才有脆弱的现代文明,一将功成,化为炮灰者有恒河沙数那么多。今天我们开来无比民主开放的美国,也曾有过不堪回首的历史,而且离我们并不遥远。

南北战争之后,黑人命运有了改观,但直到1955年,公共汽车上黑人还要坐指定的位置,黑人进入大学校园仍然令大众感到不可理喻。仍要马丁路德.金以及更多的人无畏的奋斗抗争甚至付出生命,才有了今日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这短短的不到一百年间,关于黑人的悲惨故事,这本书里如实记录了一些,但更多的人间惨剧淹没在滚滚的密西西比河。

明辨是非善恶,向来是最艰难的,这本书里也无坏人,就算那些冷漠无情,歧视黑人佣工的太太小姐,不也在积极做事来帮助非洲难民吗?她们不过是某种观念和制度的受害者,因此更见常识的重要,我想尽管在任何时期常识都捉摸不定,但掌握它们的方法也很简单:独立思考。成见、习俗、观念,这些可怕的东西,都可以从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分辨正误。比如,从爱出发,有一颗善良的心,很难对从小把自己带大的黑人女佣呼来喝去,吹毛求疵。然而习俗不是这样,她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黑人不是人,是物件。甚至比一件工具还不如。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像蚂蚁蟑螂的感情一样是无足轻重。因为他们和白人不一样,天生就是奴隶,因为酗酒懒惰笨拙,所以才为白人做佣人。然后,天真的白人小朋友就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这种对他们而言无比优越的观念。而同样天真的黑人小朋友就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对他们而言注定悲惨的命运。在此处,人性被扭曲。

然而,再强大的固若金汤的观念,仍然经不起常识+独立思考的考验,所以任何时代都会人性未泯的异端站出来,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和以针挖井式的耐心,再一次宣讲常识:All the humans are created equal! 她们的故事不该被埋没。

在我看来这本书,和这本书里的人物,便是那个黑暗压抑的时代里,新鲜独立的勇士。它令我再次看到一时的习俗和观念是多么恐怖,我们常在美国电影里看到,那些善良又保守的美国白人,他们大多是虔诚的基督徒,家有良田美眷,金碧辉煌的大屋,庄严刻板的厚木桌椅,亮铮铮的银器,他们严格的按照传统习俗进餐时甚少说话,戴好洁白的餐巾,播放高雅音乐,喝少量的红酒,偶尔抽根雪茄。这样的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隐忍坚毅,凭借自己的努力专注,创造了大部分的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然而,他们思想保守,毫无生活情调,几乎所有的幸福感都来自他们内心所坚信的救世主,他们对自己的权力固执的令人心惊。一如《死亡诗社》中的父亲,用他的爱,害死了自己亲生儿子,又如《爱情故事》中的父亲,用自己的爱拆散了本该幸福美满的儿子的婚姻。而在这部小说里,母亲们用爱来告诉下一代黑人不是人。父亲用爱来告诉儿子提倡种族平等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简直荒唐透顶,必将毁掉议员儿子的一生的事业。虽然被视为异端怪行,雯小姐,艾碧莲,明尼,还是抵抗了重重压力,努力完成了这件事,出版了这本书。整个过程也令她们重拾勇气,开始新生。

整部小说长达428页,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出密西西比河畔小镇的长篇生活画卷,充满一个个令人心酸落泪的悲惨故事,虽然如今我已经心如铁石,仍不免为之感慨,同时也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做《美茜》的电视剧,主要讲述了黑奴的解放,算是这部小说的前传吧。在电视剧中,农场主的女儿美茜小姐和未婚夫一起说服父亲,解放了农场的黑人奴隶。其后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一个自由平等正义的美利坚渐具雏形。而本书中的雯小姐,就没那么幸运,因为同情黑人女佣的遭遇而失去了男友和世俗意义上美满的婚姻。

本书成于细节也失之琐屑,虽然细节丰富增加了故事的完整性,但应在叙事上有所取舍和结构,现在看到的版本略有拖沓之嫌。而且转换人称的叙述方式并无特别必要。这些瑕疵都不重要,我们读到这些故事,应生出更多的戒心,扪心自问,自己一贯坚信的观念是否有违人性,不合于常识呢?是否一句“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就可令自己良心安稳,继续闷声大发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