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疚和担心,过去和未来的三种药方 (original) (raw)
对内疚和担心的解释写的不错。
我们常常认为内疚和担心可以有意于更好的认识自我,继往开来,懂得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但实际上内疚和担忧并不等于反省过去,抓住未来。内疚和担心在作者看来,和这个良好意愿完全无关。内疚和担心最重要的结果就是使一个人呆若木鸡,最大功能是逃避现在,浪费时间。 因为内疚和担心可以让人逃避当下,因为当下的行动总是比内疚和担心要难,要承担风险。所以人们不自觉地陷入这种自我毁灭中。我喜欢自我毁灭这个词,很精准。越是内疚过去,越是难以行动,越是担心未来,越是失去勇气。概况起来,从作者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内疚和担心功能和结果的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担心和内疚的弊端,并且从认知上告诫自己,堵住过去,堵住未来,享受当下。
当然,其他的视角也有利于我们认识这个命题。积极心理学认为担心和内疚都聚焦于负面的信息。而关注制造现实。你关注什么,你头脑中就产生什么,比如不要想蓝色的大象,虽说不想,但是蓝色的大象却不断的出现在思维中。越是不想,越是想。这就是关注制造现实。如此内疚过去,担心未来,产生的结果就是此时此刻你一定被各种负面的内容包裹着,透不过气,挪不动脚,甚至睡不着觉。解决的办法是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关注那些积极的原素。从过往中寻求有助于现在的经验,对未来持有更为乐观的信念。这样,积极的因素可以促成自我实现。
禅宗也关注过去与未来的命题,也告诫人们不要陷入对过去未来的执迷,而要活在当下。其理由和认知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禅宗是从去烦恼的角度讲起的。即何以有烦恼,何以祛除烦恼。何以烦恼,来自于人的执着和攀比。执着又分我执和物执两种。因为执着于自我或外物,所以发放不下过去的荣辱得失,也无法放心未来的变幻无常。内疚之心、担忧之情油然而生。为什么会执着呢?在于攀比,攀比使人心存不满、嫉妒、怨恨。所以解决的路数不是认识担心和内疚的害处,又或是聚焦更为积极的因素,而是破执和不攀比。如何破执和不攀比呢,有些玄,那就是无差别的看待一切事物,所谓众生平等,所谓一切都在因缘巧合。无差别之心,也就无所谓攀比,一切机缘巧合,也就无所谓执着了。此不二法门,如此也就祛除烦恼,身心健康了。
当然有意思的是无论是这本书的观点,还是更为现代的积极心理学,又或是古老的佛学禅宗,有一个论点是不变的。就是当下。唯有当下,唯有活在当下,抓住当下,才是王道。
至于那个理论更管用,我想同时管用。认知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更好实践一些,禅宗的观点更为本质。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小结:“一种思想要经过多次重复思考才能变为信仰”。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