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读后 (original) (raw)

其实以前对心理学一直不太感冒,主要是听了心理系的朋友说什么统计啊,数据啊,让我心觉得兴趣索然。好比说经济学中的计量,一个外行人听了大概觉得经济学没什么好玩的。但其实如同经济学鼻祖一样,心理学开山级人物的思想真是很了不起的,如同亚当斯密的哲学,也是让人叹服的。只是很多学科进化到现代,其研究不得不细分到让人觉得没有什么思想性的地步。

之前看到弗洛伊德词条下的什么本我自我超我,粗鄙地觉得心理学都是自己骗自己。而有兴趣拿起他的书,是因为看了豆瓣上一篇关于Identity这部电影非常精彩的分析。我读《梦的解析》可谓是废寝忘食,而之后跟好几个人讨论弗洛伊德,都说起荣格。这才想起读他的自传。

荣格的童年让我有很强烈的共鸣,而我感觉向我推崇荣格的人一定也有类似的经历,至少肯定思考过关于“自我”的问题,也就是说,感觉到过那第二个我的存在。

小时候的一个经历让我非常难以忘怀。在上小学的某一天,当我在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 =这是小时候最常想的问题之一),突然觉得还有另外一个“我”,脑袋有一种被分离的感觉,这个“我”看着现实中的幼小的我,我开始问这个“我”到底是谁?为什么它会在我脑中?而另外那个“我”好像也在问“我”是谁?我觉得这个感觉非常神奇,于是在某一个晚上忍不住地在外婆家的阳台上跟弟弟讨论到这个事情,他说有同感,但是好像他跟我说的是两码事,我记不太清了,好像我们是在各说各的。而我和他的讨论被舅舅听到,然后他就笑着跟大人们说,这两个小东西不知道在讨论什么,说以后70岁了自己是什么样子。我听了后有点恼怒,我着急的解释说不是,只是当时表达能力有限,我只能说我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而显然当时我就觉得词不达意,“我是谁”这个问题他们一定觉得很肤浅,但是说着说着我就怎么也想不起这个神奇的感觉是什么样子了,以后这种被分离的感觉也再没有过了,直到读了这本书。

现在来分析,当时一定是我的第二人格觉醒,就像荣格说的,小时候的一天突然出现了另一个老人般的他自己,但现实中又是个小屁孩。第一人格对于第二人格的出现产生了疑问,我还推断是意识第一次感觉到了潜意识,并对潜意识产生了疑问(不知这个推断对不对)。而从“以后70岁了自己是什么样子”这句话来看,我当时提出的应该是关于这个“我”(第二人格)的不变性和永恒性的问题。荣格也说,那个老人般的自己是权威的,好像一直都是那样的,存在于时间之外。我当时大概是问:不知道等我(第一人格)老了以后,这个“我”(第二人格)是什么样子?其实我一直有自己从未变过的感觉,知识的确丰富了我,但有个自我是没变过的,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这种感觉。

很久没想起这个事情,看了这书一点点回忆,像揭秘一样。。。

如果不是事先读了弗洛伊德的书,我看了荣格后大概不会再想去看弗洛伊德,我会觉得他就只是个把性欲当成上帝的人。但实际上他有很多观点都很有价值,比如精神机制的构成,梦是愿望的达成。虽然说我不满意他总是把这个愿望说成是性欲,但按照这个宗旨去解梦基本上是行得通的。比如说我有很多焦虑的梦,比如一个我很看重的结果出来之前,我总是会做梦,梦见这个结果出来,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结果是好的梦占多数,但也有结果不好的梦。对于结果不好的梦,弗洛伊德就喜欢往性欲上扯(比如亲人死亡的梦)。但是我觉得对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非常不喜欢uncertainty的人,小则是好奇心重,大则是对于结果焦虑得彻夜难眠。所以这个梦只是让uncertainty消失,让我感到放松,尽管结果可能是不好的。而跟性欲没有关系。

了解到我对uncertainty的厌恶,我突然觉得有很多可以说。弗洛伊德的书我是如饥似渴的读,而荣格的书,我却有点害怕读。弗洛伊德的宗旨就是性欲,很确定,他也是无神论者,所以我就像读自然科学一样,很理智的去理解梦。但是荣格不一样了,他说的第二人格,灵魂,还有潜意识的神秘,我读着很怕我自己控制不住潜意识,因为这是个我不确定我能把握的东西。

荣格《幻象》这一章让我印象很深刻。这是讲他重病时回光返照的一幕。他从高空俯视地球,并看到一座庙宇,当他踏上庙宇的台阶时感觉过去的所有想法、希望、思考以及尘世所有的幻觉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了他所经历或做过的一切——即他由他的过去构成。他感觉进入这个庙宇后,他将会知道他的此生将处于历史的哪个环节,未来将走向哪里,(他感觉此生就像一个片断,而进入庙宇他将知道context)。而这时他的医生从欧洲那个方向以其原型科斯的巴西琉斯出现,告诉他不许离开地球,必须返回。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的幻象瞬间就消失了。而后来,他预感以原型出现的医生将替他死去,因为当一个人接受了自己的原型,那他就离死亡不远了。果然在他坐起来的那天,他的医生病倒了。这期间他经历了白天十分痛苦,而晚上极度幸福的状态,那种状态是非时间的状态,过去,现在,未来都融合在了一起。而也是在患病后,他才明白接受自己的命运如此重要,自身的延续性将顶住生命和时间的洪流。

我很喜欢看到荣格支持唯心主义的论调,唯物主义在我脑中植入太深,有时我非常想要摆脱它。从书一开始,他就觉得医生凭什么说思维就是由那堆物质(大脑)产生的,书的最后,他说“孩子们的精神只是一张白纸,在精神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可识别的个人化特征,此外它还具有一切特殊的人性本能,以及更高功能的各种先验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自我,与它比起来,甚至外部世界也是次要的,因为如果缺少了能把握它的内源动力,世界还能有什么呢?”精神的力量无疑是非常强大的。

荣格应该受到不少佛教和道教的启发,他自己都说自己是个寻找东方灵魂的西方人,不然在回光返照的时候他不会看到庙宇和佛陀,也不会在自传的结尾以老子的话结束。他的有些观点我能找到佛学的影子,虽然他是基督徒。他认为“我们可以从心灵上确定神灵在我们身上的影响,但我们无法区分这种影响究竟来自上帝还是潜意识。”上帝和潜意识并不是全然重合,而是在特定内容上相同——即自型的原型方面。其实佛教也讲究心性佛,就是自身既是佛,求外不如求内,我们的修行使得意识与潜意识中的佛想通。

作者83岁写的自传,虽然说笔法确实有点信马由缰,但条理仍然很清晰,治学依然很严谨,跳跃的逻辑也显示了敏捷的思维。我很想再读读他的其他著作,比如说关于集体潜意识的,但又有点害怕,要克服对uncertainty的恐惧和对潜意识太过活跃把握不住的担心。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