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理想的力量 (original) (raw)
开学典礼时,见到这么一句话“经邦济世,厚生惠民”。大学都喜欢用这般宏伟的语言来彰显自己的厚重,但她的孩儿们却未必有几个能记得这番话。
不是说志当存高远吗?在今天,又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敢坚持自己的理想呢?有想法的不少,但敢坚持的却不多。我认为,不相信理想的力量就是短视。
对, 大学就是亚社会。但大学首先是学校,是学校就该以学业为主。所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人,那每年的毕业生就是在为她输入新鲜的血液,如果这些血液都出了问题,那这个人真可谓性命堪忧了……之所以说大学是亚社会,或许就是她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为社会配比血型,注入营养液,希望这批血液一经输入就能提高这个人的身体水平。而不是注入过多的血脂、血糖。社会之所以期盼大学生的加入,就是看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有激情、有梦想。尤其是没有对既定规则的绝对服从,和对新型知识的熟练掌握。更多的人是在本该学习知识期间,先就对照社会的既定规则磨圆了自己,在没学会做人做事之前先学会了勾兑人情。
对于规则的遵守,希望和大家分享于丹老师的一句话,“我之所以提倡在大学里要做一个坚持不妥协的理想主义者,而不做现实主义者,是因为进入社会后你就会被不断修正。年轻的时候,在大学校园里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现实主义者,那么走到现实中以后,你就仅仅是既定规则的顺应者和妥协者;而一个人在大学里把自己界定成一个理想主义者,将来到现实中你就有可能成为那个修正规则的人。你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让规则离理想更近一点。你比别人多一份不会泯灭的英雄情怀,多一份不轻易妥协的理想主义,那么在苍凉的现实中,你会比别人活得更独立、更舒畅。所以我不提倡大学只给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和生活技巧。我相信一个坚持做自己的人必然能成大器,而一个永远顺应标准答案、随大流的人,怎么去面对更多的残酷压力呢?如果从一开始就妥协,你内心的自信和抵抗挫折的力量在哪里呢?”
我不认为学习该和就业挂钩。我认为如此多的人对就业前景的担忧有点过余。我不相信,真正的人才是没有人要的。记得有位组织招聘新人的老师说过“不是社会没有就业机会,而是应聘的人没有真的本事来做这些事。”所以即使我们学院被称为调剂学院,专业还不被教育部认可,我也不想转专业,至少目前不想。在怀着转专业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是本着兴趣学习的目的呢?更多的恐怕还是为就业。或许还有部分人的目的是依傍一个王牌专业可以学得更轻松。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被调剂到一个就业情况很“差”的专业,或许还是好事,这至少会让你努力一年。
在《北大批判》一书中,作者说了这么几段话“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一个只关心自己下个月的工资的人,也许一辈子度回味是否能拿到下一张工资单而操心。如果你关心人类的命运,社会公正,你就更可能成为领袖。” “我对北大的后辈的劝告是:上大学不是逛早市,别老想着商品交易。大学应该是你的精神故乡。你应该在这里寻找你的灵魂,你应该把精力花在你最想干的事情上。一般而言,18岁的孩子中真正的精英,对世界一些核心的抽象问题都会有非常大的激情:人生的意义和使命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观念是什么?人类的境况是什么力量塑造的?人类该向何处去?等等。精英首先意味着对这些大问题的关注和承担。” “大学是学本事的地方,更是学做人的地方。你大学毕业时,就应该成为一个君子,不管处在什么环境,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有改变社会的能力。不培养这种君子而只教技能的学校,所给你的是训练,而不是教育。”
为什么不相信,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之后,还愁谋身的手段吗?
何妨抽出时间,去听几个讲座,向大师提几个问,自己也写几篇论文;
何妨静下心来,多读几本好书,每天去图书馆报个到,用四年时间从二楼坐到六楼;
何妨空闲时候,背个书包去蹭课,走到哪个教室,看那节课那个老师看得顺眼我就坐下来听。
学习,就让它变得更纯粹。别带多的功利之想,让兴趣发挥到极致。我相信,四年的纯粹学习,是往后无法替代的,是社团活动无法代替的,更是任何短视的“成功学”无法比拟的。
再想想社团,这应该是一件让人很激动的事。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因为激情和梦想而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不为金钱,不为权利。在这个过程中,泪水幻化为美好的回忆,欢笑定格为往日的精彩;在一次次策划争论中,幼稚变为成熟,领导力逐渐积淀,对社会的关怀因而更加切中实际。在追求理想所付出的最大努力中和奉献中获得人格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交到一批真正的朋友,值得建立终生友谊的那种;建立一种对社会贴切的看法、为自己的未来找到方向,让梦想变为理想。这,或许就是社团最大的功用。
但今天,很多的社团却变得不那么纯粹。
记得开学见面会时,黄老师说“有些社团人员以公务为借口翘课,把自己打扮得比周总理还忙。”有的社团喜欢宣称自己有某某渠道可以得到某某特权,这本身就造成了新的不公平;记得高中时,李老师给我们说过一句话,“这个社会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成功,对于那些你看不惯的方式,你自己就不要去做。”对于社会的不公平,年轻人应该是尤其看不惯,现在却争先恐后的去体验,这或许真是一种悲哀了。
有的社员以工作为名翘课,我不认为有多少活动能抵过你翘过的课的价值,或许你说在课堂你一句话都听不进去,那好,只要你给自己留了退路,那么接下来,这个错误便会一发不可收拾。社团工作本身只是理论学习的补充,有必要急着现在半壶水的时候就去实践吗?有人说不翘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如果这是无奈的叹息,那我们只能无奈了;如果是不以为然的标榜自己的大学生活很“完整”,那就是无耻了。本末倒置了嘛。
如果这么年轻时就习惯了坐办公室享受特权,习惯了勾兑关系胜过踏实做事,习惯了享受权力轻视学问,那么几乎可以断定这是在自毁前程。
唯有在大学,能组织起一批人做事而不需要付他们报酬。既然如此,何不趁此机会好好享受为理想奋斗的感觉。真的踏入社会了,就没这个机会了。事业就不只是理想了。那就单纯一点,不要让弥漫社会的烂习气侵袭。
大学不可能不受社会的影响,但对于不良的风气,我们应该本着自觉地理念拒绝和批评性的吸收。如果大学没有这个功能,“校园”的意义又何在呢?
我相信,敢于坚持做自己的人,会有不凡的成就;习惯于遵守规则的人,很难把事业做到高端;不相信理想的人,就是短视。
对于社会的不好,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拒绝而不是顺从。如果在学生时代都不敢坚持,你还敢保证你能不在社会上随波逐流吗?
如果说美好的人生就是过一种自己想过的生活,那没有理由让大学过得憋屈。“大学是一个人的‘精神账户’,你一辈子都要不断回来‘提款’的。”相信理想的力量,让理想指导自己的生活,只要我们足够优秀,足够强大,那生活是晴是雨都能来者不拒。
四年以后恰好又是一届世界杯。我期待梅西的辉煌,我也期待再这样疯狂的看这届世界杯!希望我们都能再像今年一样疯狂地享受世界杯!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