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来就是颠沛流离,可怜又无依无靠 (original) (raw)
真正炉火纯青的笔匠,从来不屑于用华丽辞藻来堆砌自己的文章,就如同真正的武林高手对决时,只有傻逼才用力气大证明自己是高手,也类似真正透人心扉的音乐,只有低级别的歌手才会不停的炫技巧。在这本书中,刘震云几乎没用过成语,除了老詹说的“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和曹青蛾说的“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也几乎没有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句子,可是就是这样一篇朴素到简单的文章,让很多读者读完心里像被压上了巨石,连呼吸也被撕扯。把一个故事讲好对一个作家来说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儿呢?你可以看到很多作家都执迷于雕饰句子甚至词语,因为不是任何一个作家都可以说圆一个故事的,什么样的叙事才是上品?就像刘震云一样,不修饰任何一个词语和句子,就是像邻家大伯一样跟你说事儿,一件说完说另一件,件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件都是琐事,每一件都牵出另一件事儿,每一件都说得圆满。在高晓松【如丧】的发布会上,刘震云作为嘉宾出现过,言语不失幽默与睿智,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从耕多年的农民,他身上有一种接地气的味道,在【一句顶一万句】中,他写了杀猪的、卖包子的、卖豆腐的、贩驴的、杀猪的、剃头的…我想也只有真正关注生活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小说。
“那谁干那啥不是因为A事儿,而是因为B事儿,也不是因为B事儿,而是因为C事儿,其实也不仅仅因为C事儿,还因为D事儿”这样的 句式无数次出现在小说中,只是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爷爷跟我说过很多故事,都是这么说的。
这是我看的耗时最久的小说,却是我近几年看过最优秀的小说,时间线贯穿祖孙三代无数人,可是没有变过的是似乎所有人都像一朵孤立无依的污渍,全文有一个主题是寻找,寻找又分为真寻找和假寻找,吴摩西和牛爱国找偷情出走的老婆是假寻找,文中所有人用尽一生找一个可以说话的人是真寻找。吴摩西虽然叫摩西,却没有神的指引,也无处可去,只能漂泊漂泊。在小说中刘震云设置了唯一一个另类的人物,外国人老詹,他来到中国四十余年,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他是失败的,在延津传教四十多年,就只有八个信徒。可是他不苦,因为他有信仰,所以他不苦。
小说中说:“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有些人这一辈子也说不得着。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其实生活中也一样,知音难寻,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鼓琴。很多人从这部小说看出了中国人因为没有信仰心里的苦,在中国朋友不一定说得上话,说得上话的不一定是朋友,也许曾经是朋友,因为一句话一件事儿不再是朋友,也许看似是朋友,实则不是朋友。
也许在中国,我们也有信仰,孤独和漂泊是我们的信仰,我们都是它忠实的信徒。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