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变夜寻星斗,只恐心事久低昂。 (original) (raw)
写在读书之前
乍收到果壳秋秋编辑的邮件,说我的帖子被收录进了本书的时候,反倒是担心大过了惊喜之类的情绪首先攀上了心头。在我的潜意识里,文字这东西落到纸上,或许看得人并没有作者经常臆断的那么多,但是终究像是某种神圣的东西,刻在那里,不再被写他的人所掌控。我是半只脚刚踏进主流科研界里的人,后面半只脚进入传说中不那么太平的中国科研圈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这让我不得不担心,除了严谨的用数据说话的科研论文,书中这些文字会不会对我以后的道路产生影响。犹记某个电视节目中江晓原对姬十三说过一番话,大概意思是现在果壳的活跃作者大多是些尚未毕业不知道科研界水多深的青瓜蛋子,等到他们毕业进入他们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并融入某些所谓的利益集团,多半会开始变得谨言慎行起来。彼时我还对此等言论嗤之以鼻,现在看看我在果壳日渐降低的活跃程度和漫漫前路,胸中不由泛起别样的滋味并维持了很久。所以贾明月编辑给我机会看样书并写个书评的时候,我胸中压抑的矛盾突然有了释放的冲动,心想怎么也得把我这段自白拿出来给大家瞧瞧,顺带着或许心里的忐忑在读过书之后会有所改善。
写在读书之后
果壳图书的书风一如以往轻快多变,与我睡前阅读的习惯契合的非常好,既不怕读的兴起影响了睡眠时间,也不用担心不知不觉睡着了次日不知何以为续。科学的坚果是一粒粒的,原本不同专业的作者针对某段时期内的热点,尽力嗑去科学生硬的外壳,将美味的果肉呈于读者面前,再辛苦编辑们集腋成裘把散落的帖子整理成这样一本,方便读者对某一方面相对系统的进行了解。从某种意义上,得益于将网站内容实体化的果壳阅读,果壳网已经开始在网络果壳之外创造新的无限,让那些不经常上网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到果壳众作者们费尽心思所做科普的影响。
但是过于轻松和零散的形式也成为了本书或者果壳大多数科普图书的一个弱点,读完书之后或许会从书中得到一些知识,但是却很难体会出深度或者某种发人深省的感觉存在,总之对我来说似乎这本书读完了就是读完了,脑中没有一些很明晰的痕迹存在。也许是我读书的方式不对,或者我看的样书之中没有看到经常作为点睛之笔的序的存在,再可能是作为一个果壳网和果壳阅读的老读者我已经对一些刺激反应迟钝了。不过本书作为闲暇时消遣的读物和大众科普的入门,亦或者新的科普风尚段子的谈资来源确实非常值得推荐。
更让我庆幸的是,虽然我是果壳网站的常客,书中的绝大部分帖子我都已经在网站看过,但是复习这些文字的过程仍然让我感到一种认同的快感,有那么多人与我持类似甚至相同的科学观点,有那么多人与我一样有将科普推广的热情,这难道不应使人高兴吗?读书前的阴霾似乎也一扫而光。科普还是需要热情的,初入科研界工作的我或许是有感于低谷期眼前现实的压力,在读本书之前还抱有一些担心甚至恐惧,但是当我看到我所写的那部分文字,如火的热情便又涌了上来。仔细的回想在我写完那篇帖子之后的一段时间我都在果壳里被各种追问淹没,耐心回答之余当我看到有位网友在回复中进行了我都没有想到的思维实验的时候,顿时觉得所做所写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是的,我已经迈步进入了将要奋斗一生的科研行业,但是坚守果壳,让更多人拥抱科学的心永远都不会变。就像我给贾明月编辑写邮件时突然想到的致礼辞“此致,望更多的人受益于果壳”。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