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官与明朝 (original) (raw)
这本书看到一半就让我有一种写读书笔记的欲望,以致越到后面看的越快,最后作品集不做,文书也不写,连工作都找了各种理由推脱,终于在单位的洗手间内看完。
明朝的言官,可以称得上极品,也是最想让我唠叨。由于我之前对于明朝历史的不理解,一直认为明朝是最封建,对于读书人压迫非常厉害的一个朝代,看完之后才明白明朝的皇帝之所以要如此压迫那些说话的人,是因为这些所谓的言官实在太厉害了,厉害到皇帝都管不住。我个人感觉那些皇帝之所以不喜欢上朝也是因为怕这些言官,斩杀一批言官又如何,又有下一批赶上来让你砍,当权者碰上这种不要命的自然要软了,再加上如果这些提意见的人都死了,谁帮当权者干活。所以很多地方都说明朝是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我觉得这话是站得住脚,明朝的核心是这帮读书人,而大部分读书人不太能生财所以在乎更多的只能是自己的名誉,为了所谓的名誉什么都能抛弃。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即使在落寞、困顿之时,也没有割地赔款,也没有把皇室子女送出去的案例。
更加令我感到震惊的是从这些言官的活动中让我感受到现在所谓的“集中式民主”。我不知道这么说是否恰当,但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民主。可以挑战当权者,可以结党宣传自己的思想,政府也有相应的法律来保护这些言官(虽然很多时候没有用的,但至少逼着那些迫害者痛苦一阵)。所以我一直在想有没有可能如果明朝没有灭亡,我们中国可以自然而然过渡到君主立宪,开始民主。因为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已经有一定规模,而且皇帝很多时候会被各种大臣制约限制。当然历史没那么多假设。
但是这么个朝代终结还是结束了。书作者的结论我觉得有点宿命论的感觉,我其实不太能够接受)。越往后看我越觉得成也言官,败也言官。可能这就是所谓民主需要付出的代价。很多关键时刻都在无休无止的争吵中度过,言官和言官之间的勾心斗角,以及皇帝与官员之间的矛盾大大降低了整个帝国的效率,更为关键是降低了准确率,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言官的作用便是对于当权者进行监督,并通过大量的谋保证最后的“断”,但事实经常事与愿违。任何人都很难免除对于自身内心欲望的渴求,有些人是权力,有的是金钱有的是女色,谋得越多最后的结局也是更加令人汗颜。
在一次次的宫廷斗争中我渐渐开始质疑这种制度的弊端,进而想为什么要民主(我一直觉得如果中国要民主就会变成这个样子),一边看一边总结,看完之时也没想通为什么,后来才意识到问题不应该在结尾处,而是应该在开头处,也就是建国之初,朱元璋的时候。当时的体制以及朝代的运作方式可以说是决定了后世的发展。所以以前我一直很羡慕美国,美国建国写宪法的那群人各个都值得一说,都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精华。人家那套运作模式肯定也有很多问题,但人家修宪的次数一个手就能数过来,况且人家现在还是世界第一强国,这不得不让人敬仰。当然强求朱元璋开国的时候就把制度定的一点问题也没有,那也太难为他老人家了。接下来就要看在执行中的灵活运用了。可惜了中国人的聪明脑子,我们总是能够很聪明的判断出什么时候该灵活,什么时候该死板,而且还经常变。所以说很多人都喜欢说这么一句话“这件事情么原则上是不可以的”。换言之就是没有原则。相反国外很多地方就是认死理走到底的,虽然经常被我们所不理解,但事实证明这是有好处的。
所以我再次坚定的相信不存在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适用的制度,以及当制度遇上问题能够变通的能力。
当然我现在还没有能力看清这套制度对于明朝的影响,他的利与弊只能通过一个个单独的假设才能讨论,而且也讲不清这种所谓的民主和我们向往的民主有多大差距,看了这本书只是我对明朝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那个只有奸臣当道,倭寇横行,民不聊生的朝代,我看到很多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也就是东南亚吧)上扬眉吐气,看到官员为了自己的抱负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看到了皇帝也会害怕的朝代。即使拿明朝和汉唐相比,我觉得也丝毫不为过。
此刻我决定再把万历15年拿出来重看一遍。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