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拒绝人间的麻烦和幸福 (original) (raw)

捧起这本书前,没看过方力钧的任何一件作品。村姑如我,就算北漂了三年,也没去过798一次,对艺术云云更是一无所知。先看了书中插图,也就是他的画作,一个个诡谲的光头,或打着哈欠很疲倦,或像成年闰土一样空虚,或泼皮无赖样子。。。。看着想起了岳敏君的画,一色的光头一样“空”的大笑。看完书,才知方和岳还是同学呢。

他在书里谈艺术,谈生活,讲自己的人生观,文字简单,但总会冒出很多富有哲理的话。就像午后闲坐在阳光里,泡一壶茶,听一个有智慧的人聊他的人生,不经意间想到自己。

看每个人,每本书,每部电影,我们都会把自己投射进去,从而在他人那里看到熟悉的影子。这只是我看到的世界,而不是世界本身——直到最近几年,我才意识到在我的近视眼镜之外还有一副眼镜——有色眼镜,接下来的功课就是让上面的颜色尽可能淡一些,不妨碍我接纳这个世界。

要保持艺术的高贵就要摒弃身上的铜臭味,所以搞艺术的往往过着清贫的生活;画家像梵高一样燃烧生命,切掉耳朵也在所不辞……如此等等,虽不是大家的共识,但起码日常的文字影视容易给人造成这种错觉。

多年前在家乡一家篆刻店和老板闲聊,他说艺术都被商业熏坏了,言谈间露出不得志也没挣到大钱的懊丧。如果还有机会遇见他,我想我会推荐方力钧这本书给他。

虽谈艺术,本质上还是谈一个人怎么生活,能让自己感到舒适一些,轻松工作,好好生活。他对梵高那种激情是不耻的,“有人向往那种自由、解放的生活,做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的艺术家,像梵高、高更,都是榜样,而我更愿意把赌注压在我不拒绝人间的麻烦和幸福,在一个正常人的基础上、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和生活状态里面看自己能够做出什么样的艺术。”

我发现自己花了好多年,才明白这个道理,幸福和麻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不可抛却。放弃一切浪迹天涯的情节,主要是在武侠小说里,就算流浪也不是从此就自由自在没有问题了,饭票哪里来?做一个人,难免要与他人建立关系,用家庭、工作、朋友构成生活的主要内容。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但有的人是用拒绝的姿态在生活。我也算是其中之一,即便以前学的专业是民俗学,还是对人间烟火不大感冒。

在北京读书时认识了一个很聊得来的朋友,她当年的梦想是流浪,看完金庸看三毛,这些书我少女时代看过,三毛后来还是一直喜欢的,所以我绝不会耻笑她的流浪梦想,反而两眼放光大加赞同!

毕业后,我回家乡,生活貌似安定,其实灵魂还在继续流浪。她在中国这只大公鸡上画了个对角线,还越线去过棒子国,不是想象中的流浪,工作更替,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生活。渐渐的,我了解到,自由原来也不在你离家多远,而是内心没有太多束缚,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

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在方力钧看来都是陷阱,你每前进一步,前面越来越窄。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的选择只会越来越少。单身的,你可以自由选择恋人;结婚的,你能挑选的物品倒是有千百种,至于人,遇到好看的最多看两眼就赶紧回家吧。就像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遇到岔路,你走了一条,另一条与你就错过了。

朋友要生孩子了,感慨这辈子就柴米油盐酱醋茶了吗。一个又一个确定,抹杀一个又一个可能,30岁和20岁的人看明天,尽管前方一样是未知的道路,但总是难以轻快起来。为我们的选择负责,是应该的,但能不能别淹没在日常生活中,失掉心底那些细腻的感受。

有的人出名了就为名声所累,半辈子保持着一种姿势。但是方力钧就不,他说不要固守一种样子,那样是对饱满的生命的浪费。不错,生命是流动的,人做事和画家画画也没啥区别,不要呆板得让自己陷入一种状态里,做成功了一次就不敢失败,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方的理想是像野狗一样生存,最好不要变成家狗,就是取其独立自由之义。挣钱不是目的,他说他的创作是弄明白自己的过程,得到的收益只是一个附加值。他唯一要做的是保持自己对工作的兴趣,保持在工作中的幸福感,然后自然地去做,其他东西也会随之而来。想想以前的感受,确实如此,如果我连工作都厌恶,那么只能证明我对自己是多么的不满和厌恶啊。了解自己是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在经历苦痛后拥抱自由。

个体太小,世界太大,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也别不把自己当回事。

我不说人生就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但它的的确确是一场冒险。恭喜你落入一个又一个陷阱,因为每一次跳下都是勇敢的选择,祝福你在每段路上都能发现自己,开启更多的可能!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