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导师布置的读书报告,书中收录的文章时而晦涩时而流畅,读得很痛苦。以下内容含有抄袭,希望被借鉴的作者看到此文后主动来打我脸。(其实你看我写得那么幼稚就知道其实没有这个必要了)
=========
本书收录了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中十八位著名的欧美思想家、哲学家以及科学家对教育、文化、宗教与科学的见解和训诫。书的题目取自书中收录的德国著名思想家康德的《论教育》中的名言: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本书选文都是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足以引起强烈共鸣或激烈争议的文章,有些选文甚至在互相批驳辩论。这些先哲留下的思想财富对于我们反思我国当下的教育现状、健全未来的教育宗旨提供了有力的凭据和借鉴。
书中收录的文章虽多,但大部分围绕几个论点展开激烈讨论:教育的方向和宗旨、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这也是当下教育思想界仍然继续思考的问题,我在阅读的同时也将这些问题藏在心里,希望在读完书之后能够得到答案。
首先在讨论教育的宗旨和意义之前,康德的《论教育》作为古典主义的教育名著可以为接下来后人的文章铺开道路。康德首先提出人需要教育,通过纪律和训诫来规范人。这不仅是出于传承人类文明的考虑,也是为了让人能够适应社会规范,辨别是非能力而做出必要的准备。教育的意义还不仅如此,康德说,人潜藏着许多未经开发的萌芽。他肯定了人类的潜能,而教育通过上一代人的知识经验,帮助下一代挖掘和完善自身各种天赋。所以作为“上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就肩负巨大责任,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坚持教育的严谨态度。在教育方法上,康德一边将教育比喻为艺术,另一方面认为教育若受到环境和个人判断的支配,则会成为“机械”。两者是教育方法的两种极端,因此在教育方法上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判断力去将教育机械的一面转化为艺术的一面。用我国传统教育观点来看可以解释为——因材施教,是根据教师的判断而来。在他注重“践行”的论点中,指出教诲人如何作为一个自由生命而去生活。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完整的人,能够对自己的个性保持一种适当的认识。我认为这也是我国教育界最缺失的核心内容:过度强调集体主义,缺乏对个人自身的思考,从80年代起,年轻人在红色集权时期过后的市场经济时期下就迷失自我,没有生活目标,于是只能为生存而追求金钱和地位。因此在这样浮躁的年代我们仍然应该保持清醒客观的头脑去思考自身和社会的出路。
约翰纽曼的《大学的理念》同样是教育思想界不可撼动的经典。纽曼在文中给我们描绘出大学在古希腊问世时候,世间对知识憧憬和敬仰。同时提出三个问题:大学何为?大学应该选在何处?大学生活应如何度过?围绕这三个问题纽曼指出大学的定义是幅员广袤的国土上,士林来往交流和传播思想的场所;思想的自由传播和吸收是大学精髓所在;各门学科之间应有交流和沟通的聚会。反观当今社会,网络和书籍给予我们正无穷的信息量,新兴的远程教育让人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到百家思想。但是这些都无法取代传统授课方式,因为“(教师的)细节,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液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要从师长那里把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因此教育活动注定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在学科分歧上,纽曼指出在古代大学中各门学科之间,有交流和沟通的聚会。这样使得知识得到切身交流,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沟通。这观点一直作为大学的永恒理念给后世教育管理学术界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下文各种学科纷争埋下伏笔。
自从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得到了发展和重视之后,在教育界中就存在有文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在教育领域孰优孰劣的辩论。马修•阿诺德在《文学与科学》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文化的宗旨是在于认识自身和世界,作为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我们必须认识普天之下历代思想之精华,文章之鸣风。”作为一个文学家他自认无权评价自然科学,因此他试图想避开文化界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优劣对比的辩论。但是他极力反对将自然科学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他认为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人性的构造”。这样的观点也就是我国当代教育界呼吁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启蒙。前日发生的复旦学生投毒案,就是一个偏向科学研究而缺失人文修养而造成的悲剧。一个人要成为全面的人,科学与人文必不能偏废其一。
而赫胥黎的《科学与文化》与前文似乎有所对应,实际上却是在对上文观点展开辩论。作者赫胥黎是著名的科学家,毕生都在支持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教育理念上主张文理兼备,但侧重强化自然科学教育的地位。赫胥黎在19世纪提倡科学教育,是由于当时的人文教育处于主导地位,自然科学处于萌芽状态,相比之下势单力薄,因此呼吁对科学的重视在当时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因此在后来20世纪科学技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得到推动。反观当今教育界,理工科发展势头远远盖过社会人文科学,从进入大学之前填写志愿就不难发现理工科的专业远多于人文科学专业,教育经费上理工科也占据大部分资金,在就业上理工科也具有更多岗位需求。此时情况与赫胥黎当年情况有所类似,只是地位调换而已。因此国家更加呼吁学生全面发展,并且给人文科学发展更多条件支持。
读完《教育:让人成为人》这本书之后,让我感受到了历代学者对知识的热情和对教育的期待。我在书中发现他们早已对当今教育界出现的问题早有预见。怀特海在《教育的宗旨》中说过,教育的问题在于见木而不见林。至今学科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也有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都不足以在社会立足。更可悲的是我们能看到的学校建设都在向盈利靠拢,教育资源急缺还不断扩招,在课堂上填鸭式笼统讲述和死记硬背仍然是主流教育方法。这就给我们教育管理专业的人提出了严峻考验,最终要让知识在学生面前见木成林,实现先人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