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密码朋克”到“维基解密” (original) (raw)
《阿桑奇自传》中文版问世的当口,正遇上斯诺登事件发酵,美国情报部门绝密的“棱镜计划”随之浮出水面。与此同时,美军士兵曼宁被控泄漏国家机密,面临漫长刑期。一时间,他们的“前辈”、互联网上最有名的“泄密者”——朱利安·阿桑奇的是非争议,再度引发公众关注。从公布美军装备数据库、关塔那摩监狱手册、各大机构和企业腐败报告,到披露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日志、“电报门”机密文件,这位近年来颇受瞩目的泄密网站“维基解密”创始人,早已让各国(尤其是美国)政客和情报部门为之胆寒,必欲除之而后快。
阿桑奇掌握并随时可能曝光的重量级秘密,让他成为无论对敌还是对己都双重“最危险的人”。“禁闭”、“逃亡”、“被告”、“间接谋杀”、“鲜血”……构成了阿桑奇人生的关键词。这本新出的自传,正是以这些词汇来命名主要章节,内容则来自2010年阿桑奇在英国诺福克接受的长达50多个小时的访谈亲述。当时,他正处于被软禁状态,因此对自己的思想做了深度的总结和反思。在他看来,泄密和曝光“不仅仅是一个行动,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开启了机构和政府组织“信息公开新模式”。因为阿桑奇深信:“信息能解放人类。信息能让我们质问那些希望剥夺我们质问手段和答辩权利的人。”
如果说,通过“泄密”的极端方式来让信息公开,进而改变世界,是阿桑奇对未来执着的理念,那么他在自传中透露的早年“密码朋克”经历,已然为此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当年和今天,我一直都反对的,就是权力机制借机密之名,隐瞒其犯下的罪恶,保护自己。”
阿桑奇成名前,从来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家伙。根据书中他的自述,直到2003年,32岁的他才正式进入墨尔本大学就读;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年仅16岁时,他就已“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世界中”,用邮寄的磁盘和慢腾腾拨号的调制解调器,成为因特网初创时期的顶级黑客。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阿桑奇回顾道,“计算机可以在这消极的世界中为我们开创积极的空间:计算机教会我们重新开始,反对‘自我’,反对‘社会’,在崭新的编码空间中建立起一个没有那么多缺陷、没有那么多腐败的体系。当年我们深知总有一天计算机会改变世界,事实证明它成功了。”
在笔者看来,正是阿桑奇那一代黑客奠定了互联网精神的核心——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和注重个人隐私,而这对当下世界的影响,绝不啻于他的泄密事业。因为,我们今天每个在上网的人都是这种“密码朋克”精神的受惠人,都应该由衷感谢当年那群理想主义者。普通读者——他们中还有不少仍把“维基解密”和“维基百科”混为一谈的——在阅读《阿桑奇自传》时,更需值得关注的,是阿桑奇们在改变世界的尝试中所起的另一层作用:“没有他们的斗争,今天的计算机会预装各种广告,智能手机会嵌入各种监视装置,因特网会在很多方面高压独裁,电子邮件会很容易被拦截,没有隐私可言。大多数媒体评论员都没有看到,当年双方之间的地盘之争是多么激烈,今天很多方面的自由都是当年战役的胜利结果。今天的共识是(密码朋克经常提到),计算机科技在社会变革的斗争中是重要的工具。”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