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奇 (original) (raw)
从高中购入第一本《德川家康》算起,这部十三本五百多万字的小说在我的书架里搁置了七六年有余。我一直觉得在喧闹的环境下看书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享受,所以高中时某次期末考试结束那天的晚自修,当整个班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假期喧哗与骚动时,我选择了一边吃零食一边独自静静沉浸在个人的书本世界中,而记忆中那天桌上的书便是《德川家康》。由于高中的学习压力,当时断断续续只看了五本,进入大学后慑于篇幅便一直搁置了,直到毕业的这个夏天才一口气读完了整部小说,但读着读着烂尾的老毛病又犯了。前半部分的逐鹿中原煞是好看,但后半部分的和平年代便觉索然无味,就如读过十余遍的《三国演义》一般,读到刘关张共赴黄泉后就不忍细读,看到诸葛亮禳星归天后心灰意冷再也不看后面的故事,直到现在对三国末期仍是几乎一无所知。
如果不是光荣的《太阁立志传》《信长之野望》和《战国无双》,估计日本战国在中国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会狭窄很多,我也是因为游戏而了解战国时代的一员。从1467年的应仁之乱到1615年的元和偃武,一个半世纪的战乱在16世纪后期擦出了最耀眼的火花,安土桃山时期的群雄逐鹿因当时及后世文学作品的渲染,加之光荣的游戏在网络时代的巨大影响力,终于让日本的战国时期成为和三国相媲美的一幅英雄辈出、波澜壮阔的乱世画卷。虽然领土和战争规模一直是吐槽的对象(当年明月说的几个县长打架最后被农民统一),但从艺术价值从偶像崇拜的角度来说,战国与三国一样都会是永恒的历史题材。
就山冈庄八的这部《德川家康》而言,就篇幅而言估计世界上能超过的小说也没几本,洋洋洒洒十三本五百多万文字,对话占了绝大多数,又是经过翻译的外文小说,能完整看下来的人真不是一般的有耐心。
德川家康此人作为德川幕府的奠基人,其比之于战国群雄,个性魅力不及织田信长,机智才略不及丰臣秀吉,战阵用兵不及武田上杉,文采风雅更不及千利休之流,四者具无。其过人之处,一者为长寿,76岁的寿命近乎于当今日本的平均寿命,60岁还喜得贵子,故人送绰号“老乌龟”;二者为运道,在骏府以为无出头之日时,今川义元在桶狭间败亡,在三方原会战中狼狈逃窜几乎覆亡时,武田信玄莫名其妙的暴毙,与信长渐生嫌隙时,信长身死本能寺,在秀吉底下当一家老时,熬到了秀吉病亡,最终成为势力无出其右的大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人,却能结束战乱开启两百多年和平的江户时代,成为战国时代笑到最后的大名,山冈庄八将其归结于一个“忍”字。做人质于骏府,忍;妻儿被信长勒令切腹,忍;被秀吉迁至江户,忍;有人问,杜鹃不啼,如何?家康答,待它啼。整部《德川家康》,“忍”字的人生哲学贯穿始终,苏轼《留侯论》云:“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在织田信长勒令筑山夫人与松平信康自裁时,德川家康用牺牲妻子和儿子的方式换取清州同盟的存续与本家和平,这种异乎残忍的“忍”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而在丰臣秀吉将家康的领地由富庶的三河东迁至荒凉的江户一带时,家康的家臣个个群情激奋、摩拳擦掌欲与秀吉玉石俱焚,但家康冷静的服从了命令,事实证明家康恰恰因此避免了参与征伐朝鲜的文禄庆长之役,从而保留了实力成为秀吉死后天下的主导力量,这种富有远见的“忍”也非常人所能及。忍耐并非懦弱,对于德川家康而言,正因为其文治武功均不及其敌手,所以忍是最好的韬略,幸好上天不薄,长寿让家康最终忍到了出头之日,相比之下,49岁在本能寺吟“人间五十年”抱憾而终的信长公就不禁令人嗟叹时也命也了。
整部小说在感情上对德川家康倾斜颇多,几乎将这位东照神君描绘成了时刻心怀天下、超脱生死的圣人,我也觉得有很多夸大的地方。比如在关原之战前夕,家康对立场本就不坚定的丰臣旧臣写了一封信,云“如不愿参战者可自行离去”,德川谱代大名忧心忡忡地问家康会不会动摇士气,家康道“愿为天下和平而战的自会留下”,虽然感情很高尚,但从本质来说这也是一种稳固人心的策略。类似的高尚情操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德川大人动不动就是“为天下百姓”,虽然实际上可能不乏这种情怀,但能在乱世之中生存的诸侯,狡诈一定是必修课。就像刘备一样,小时候读《三国》觉得刘皇叔真乃仁义君子,后来才逐渐明白仁义礼智信的外衣下得有实力作支撑,从这点上来看德川老狐狸和刘皇叔的人物形象倒是颇有近似之处。
德川家康的一生可以用“守正出奇”来形容,正如我先前所言,其文、武、智、勇均不及当世豪杰,但终能克成洪业,抑可谓非常之人。德川家康死后谥为“东照神君”,在日本是被神化和崇拜的人物,其处世哲学也被广为宣扬。柏杨给这本书作序时说“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虽然这一部浩浩十三卷的长篇小说被现代日本政坛和商界称为案头必备书,但相较于平淡如水的德川家康,我则更喜欢张扬不羁、性烈如火、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织田信长大魔王,可能是年轻的缘故吧,也许若干年再回头看,这本书的确就是一整段耐人寻味的人生。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