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死亡的N种方法 (original) (raw)
在我印象里,马丁内斯是个卓尔不群的人——学者中的文艺男青年,他热爱詹姆斯、卡尔维诺和康拉德,时不时还要琢磨一下真理、数学以及上帝存在的可能性;可是在文艺青年聚会的小酒吧里,他那带点严肃拘谨的学究气又难免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顿生距离感。
这一切就好像他的这部小说——《露西亚娜·B的缓慢死亡》,题材很通俗,写作上很流畅,没有诘屈聱牙的字句,也不玩弄深沉复杂的所谓推理技巧,基本上没有可能像艾柯《玫瑰的名字》那样让人读了犯瞌睡,也决不会有柯南道尔在《会跳舞的小人》里玩弄符号学考验读者智商的手段。但马丁内斯显然并不满足于通俗题材的创作,非要在读者不经意的一个转瞬掉一下书袋,然后偷偷背过脸去露出狡黠的微笑:须知这可是个危险的做法,写砸了两头不讨好,普通读者会抱怨作品难读,而专业读者又嫌作品肤浅。
好在马丁内斯深谙创作之道,对小说的处理相当到位,前半本书用一连串离奇死亡事件作为开篇,娓娓道来美女主角露西亚娜在十年时间内缓慢遭受的心灵折磨:作为一个曾经迷倒叙述者“我”和著名畅销推理小说作家克罗斯特的美丽姑娘,露西亚娜可谓一帆风顺,不但长相姣美,办事干练,还有和睦的家庭和倾心相恋的男友,可是在一次意外得罪自己的雇主克罗斯特之后,事情开始急转直下,此后的十年间,她的容颜尽失,身边的亲人也一个个悲惨死去。他们的死究竟是纯粹的意外呢,还是心思缜密的谋杀?这一桩又一桩的死亡事件背后,到底是否存在一个强大的动因?不得已,她求助于叙述者“我”扭转局面。
单单关于谋杀的指控和可能存在的精巧的杀人布局就足以留住喜欢听故事的普通读者,何况还有美女光滑的脖颈和微妙的身体暗示作为噱头,以及十年光阴在一个人身上烙下的深刻印记,一本小说可读性的基础本身就已奠定。可是在后半本书中,作者一改冷静的叙事口吻,让一连串谋杀案的嫌疑人克罗斯特出场发言,不但大玩罗生门的桥段,还仿佛炫技般地引用亨利·詹姆斯、数学概率论和对偶然事件的思考,让专业读者转瞬改变刚刚建立起来的对这本小说的看法,逐渐意识到这决不仅仅是一个通俗好看的推理故事,其背后还存在更多可挖掘的隐含意义。
不同于传统推理小说——无论是本格派、法庭派还是社会派的写作手法,马丁内斯在给出露西亚娜对于谋杀一种解释的同时以开放性的姿态介入小说,紧接着给予被指控的杀人凶手克罗斯特以辩解的权利,并指出作为曾经患有精神病的叙述者,露西亚娜的解释很可能纯粹是被害妄想症的结果。而真相或许纯属偶然或来自于更高一层的神意,由此,小说初始的基础大厦轰然倒塌,情节被全盘颠覆,读者也被迫打断和不可靠叙述者的结盟关系,开始重新打量作者写作的意图,整个陌生化的过程可谓浑然天成,毫无破绽。
其实,这种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博弈关系,远不能说是马丁内斯的独创,事实上,后现代文本中可谓比比皆是,从纳博科夫到罗伯—格里耶,不可靠叙述者的身影可谓比比皆是,他们无不在写作中企图跟读者较劲,以期证明自己在智力上更胜过读者一筹。从这个角度来看,马丁内斯最成功的地方不在于带给读者新的视野,而在于他成功地放低了身段,将智力游戏通俗化,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一场思索中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