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入选《最佳欧洲小说2011》的短篇小说《尘》 (original) (raw)

列支敦士登公国是欧洲中部阿尔卑斯山区里的内陆小国,边境西南面和瑞士毗邻、东北面和奥地利接壤,国土面积仅一百六十平方公里,只有三万六千居民。任何图书在当地能有五百到八百位读者就相当不错的了,所以该国没有任何出版机构:该国作家的书都在国外出版,读者也绝大多数是外国人。这种特有的边缘境况是列支敦士登相对缺乏该国特 有文学传承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为数不多的该国作家提供了一个从四方近邻汲取文化营养的独特平台。集小说作家、时政评论家、视觉艺术家于一身的斯蒂芬•斯普任格,就是这样来看他这个位于交叉路口有利地理位置上的、“既为财狂又还守着几分贵族威严的骨董化石”母国的:“南端是瑞士东部与日耳曼针锋相对的拉托-罗曼文化,西边是四种语言相互竞争齐头并举的瑞士,东面是竭力保持盲目纯真自我的奥地利,北方是吵吵嚷嚷、抱怨多多的巴伐利亚自由州”。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早年在琉森和苏黎世学习视觉艺术的斯普任格,是用德语写作的,这篇入选《最佳欧洲小说》的短篇《尘》就蕴涵了不少日耳曼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尘》由三个短故事组成,每个故事又以三步曲式交错展开:发现灰尘有情绪特质而且以人为耻的一组搞心理治疗的科学家,在她灰天灰地的工作室里发现灰尘丽质显灵杰作的视觉艺术家H女士,跟巡演主管斗法不肯擦提琴、在飞扬的松香灰里发现上帝显灵的小提琴手克鲁巴。这些故事乍看上去有些高深莫测而且互不关联,不过斯普任格在第一个故事开头就引用了一个通灵假说,认为人的行为和心态不是教会的、学来的,而是从祖先那儿继承来的记忆里头回忆出来的。这种对永生不朽的暗喻,也是其他两个故事的核心象征:尘粒虽小,却可能被人视作人类情绪的存储媒介;微观也可以决定宏观,而不只是被动地受宏观的支配;一物对另一物的影响效果,跟事物的尺度大小是不相干的。老话说, 我们都是从尘里来,我们又都将回到尘里去。现代天体物理学也证实了我们都只不过是 “星尘”而已。不过大概这都只说出了一半的道理。人之为人就在于,人在其有生之年能直面终有一死的命运,挑战自然、努力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也许正是艺术,是文学,是人类文化,是非物质的人性,让我们每个人最终要比灰尘重二十一克的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