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original) (raw)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传记。

大多数自诩是或曾经是文青的女人,张爱玲和她的作品是绕不过去的。她的生平,她成名前的少作,她没写完的初稿,她扔掉的垃圾袋……在几十年里早已被反复翻检,多方书写,自宋以朗先生接手张爱玲的文学遗产以来,更创下了一位辞世多年的作家几乎每年推出一本新作的文坛奇迹。

这也不是我第一次读闫红写的人物传记,上一次我读的是《如果这都不算爱——胡适情事》。这两本传记的写法,同样是用一生的情感经历串起传主的人生,但这本《你因灵魂而被爱——张爱玲传》读来的感觉和上一本非常不同,用近年网络上的流行说法,闫红对胡适的态度,顶多算是“路人粉”,对张爱玲,则是不折不扣的“亲妈粉”。

就算已经非常熟悉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读者,这本书仍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也许是要刻意避开前人走过的路,她从作品中推演出张爱玲从未提及的初恋,也详尽叙述了张爱玲和赖雅的婚姻生活,对于读者最熟悉的张胡之恋,她笔下取舍分明,胡兰成夸夸其谈事无巨细写了一大堆的部分一笔带过,而是多方考证,从各个角度写出了胡兰成不曾提及甚或有意避而不谈的部分。

书中重头戏的一章,是写张爱玲和桑弧一段之前少为人知的恋情,这段双方都长年缄默的感情,她从张爱玲的作品、信件,故纸堆中的旧闻,史料里的蛛丝马迹中一点点拼图,目光所及,甚至考究起了张爱玲作品里的用词——她注意到张爱玲和桑弧合作的第一部电影是《不了情》,张爱玲后来把它改成小说《多少恨》时加了个似乎并无多大必要的前言,其中有个句子:“因此我是这样的恋恋于这故事”。

闫红写道:“‘恋恋’两个字用得很是醒目,我无法不猜测还有点儿更重要的原因”。这猜测在有些人看来也许迹近捕风捉影,但却毋宁是一个写作者对另一个写作者贴心贴肺的惺惺相惜。宋以朗先生给《异乡记》所写序言里引用过张爱玲的说法:“明知‘大多数人不要看’,看了也不会‘完全懂’,张爱玲还是觉得《异乡记》‘非写不可’”。正是这种“非写不可”的心情,才是一切写作者的原始动力,才促使张爱玲写下一段和情节无关和稿费无关的前言,用了“恋恋”这个最能表现她当时心情的词——“大多数人不要看”,看了也不会“完全懂”都没关系,有人懂就好,自己懂就好。所幸,在数十年后的时光这一端,闫红也从这段一百多字的前言里,看懂了张爱玲心中的千回百转。

对真相,闫红是如此孜孜以求,在《胡适情事》里她曾写:“我可以说,真相,其实才是一个人的本质吗?离开这个,不管你对一个人如何倾倒,你爱的,都只是自己幻想出来的模糊影像,跟这个人无关。”

是的,那个二十岁出头就才气纵横写下的文字时隔数十年依然光华灿烂如宝剑出鞘的张爱玲,爱她的人太多了,爱的方式却大相径庭。有人打造出一个想象中的张爱玲,一厢情愿地解读她,翻着垃圾袋也写出几千字心目中张爱玲的性格。有人选择性地只爱着写下《传奇》和《流言》的那个天才少女,譬如书中提到的亦舒,就说得明明白白:“我本人一向把张著当《圣经》,可是摩西忽然复活显灵,反而吓个半死,我看这些名著,完全是叶公好龙式的,不过是一种怀念的姿势,最好是能够永远怀念到底”——倒也诚实。

还有一种爱是闫红这样的:最初对作品一见钟情,继而上下求索关于作者的一切——她少女时代的孤单,她千疮百孔的感情,她笨拙的世故和算计,她全无反顾的决绝甚至凉薄……知道越多,就越知道这个横空出世的天才女人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然而……谁又是呢?身为“张粉”,闫红并未以脑残粉姿态重彩涂抹,以把偶像装扮成谪仙为己任,而是犀利地发掘细节,尽力还原真相,又温柔地体谅了偶像的脆弱和种种无奈不得已。二十多万字下来,她写了一个立体的张爱玲,当然有阴影,然而那些描述阴影的文字里也全是爱意。

在《你因灵魂而被爱》出版后,闫红在微博上是这么说的:“夏志清老婆王洞说张爱玲想在陈教授手里谋个职位前给他送小礼物,进去以后就不睬他了,我完全相信王洞的话,她给胡适写那封信也是谋求她举荐。她有她的世故和野心,也有她的糊涂以及吝啬,但这些坏话,只是让我们知道能写出不朽之作的张爱玲原来如此立体,而关于她的一切,皆成其为好……是谁说的,知道真相之后的爱,才是真爱。”

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