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 (original) (raw)

实体书还在路上,但作为一路追随过来的读者,忍不住先说上几句。鱼总的这几部文,都是实打实的“旅途”。作为一个对网络文学曾经非常抗拒,并且因为胆小而从不看灵异鬼怪小说的人,想起追鱼总文的经历,觉得真是不可思议。钱钟书说,吃鸡蛋何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但我觉得这也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后者只要不是数据造假,人品影响没那么大,万有引力不会因为牛顿变身皇家造币局局长而消失, 洛必达法则不会因为其实是伯努利发现的就需要修正。但看书不一样,你怎么能指望一只吃肯德基长大的母鸡产出红旗下的蛋呢是吧?于是即使没有刻意搜集,但根据零零碎碎的信息总结出鱼总似乎辞职过,走了很多的地方,读过很多的书,见过很多的人,听过很多很多的故事——这些从书里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印证。但我觉得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这些完全没有成为外在的,浮于表面的“经历”,而是内化成生活和文字的态度。我越来越觉得,旅行和读书,对于成长或者成熟,简直有着无法替代,令人惊叹的力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古人诚不我欺。
我不想故作老气横秋地说,这两者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对于大多数人,实在是缺失的厉害。但至少也不是所有的阅读和旅行,都能沉淀成“阅历”。很多数时候听到那些天真的环游世界的心愿,或者想要通过旅行找到自我的想法,我都在内心默默地呵呵。就好像看到书店里越来越多的成功学秘籍,或者选美大赛上佳丽们铿锵地说出自己的心愿是世界和平。让人忍不住想要摇晃他们的脑袋:不,亲爱的,旅行和阅读也许不是你想的那样,到点儿下车的到此一游,躺在阳光海岸的放松,以及别人的成功,和你所谓的自我又有什么关系?你会走向同样的街道和城市,“既然你已经在这里/ 在这个小小的角落浪费了你的生命/ 你也就已经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毁掉了它”。旅行和读书,在我看来并不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手段或者目的。这么说也许有些矛盾,因为这两件事确实有这样的作用,甚至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而我也越来越意识到,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确实能帮人更有效精确地达到目的。但总有些知识是无用之学,总有些行为不是为了虚浮的想象。
我不喜欢妄度别人的生活,可选择必然伴随着舍弃,决断多半少不了挣扎。有时候读着鱼总书里的故事,想象着那是她曾经走过的路,我就会想,如果有一个平行世界的我,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勇气和决断。我也喜欢旅行,去过不算少的地方,可那是完全不一样的经历。我喜欢城市,喜欢人类制造的文明奇迹。畏惧未知和荒芜,哪怕心里也充满渴望。随着压力越来越大,对于旅行我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放松。十多年前从成都一路盘山到明永冰川,又一路盘山到九寨的经历,现在想起来都头晕。可我想象中,或者理想中的旅行,应该是三毛那样的。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读过,或者听过这个名字。但从十一二岁时读到第一本三毛,她对我的影响力甚至绵延至今——在这个没有冬天的城市坚持买了一件厚羊毛的poncho,就因为三毛说它美丽又御寒——即使事后证明,去寒冷的地方旅行时,我终于还是放弃了在有限的行李空间里塞上这么一件厚重又不方便背包的毡子。这么多年来,各式各样的争议 ,流言,所谓“朋友”的回顾,几乎让人看不到故事的本身——如果“真相”真的存在。可那时候她的书,几乎为我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原来有人可以这样的生活,原来外面的世界可以这么精彩;原来无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有多大,很多感情和生命最根本的东西还是共通的;原来无论生活给你什么,人类总有办法去承受,甚至甘之如饴。一两年前偶然读到一篇文章,一位读者在大加纳利岛找到了三毛先生荷西的墓地——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人的存在,但我也从来都知道故事永远只是故事,并不做过多奢望。可是读到那篇文章的时候,我竟然泪流满面。故事依然还是故事,可好像那个偷偷做了那么多年的梦,突然间不再只是一场虚空。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看什么都新鲜的年龄,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书或者人能够对我的人生产生指导意义的影响。但读着鱼总的故事,有时候常常让我想起最早读到三毛时候的感觉:原来生活还可以是这个样子。
鱼总书里的人都不是完美的,而之前的一篇自评里,鱼总也说过致力于塑造真实而不完美的人。我非常喜欢鱼总笔下这些 “真实而不完美”的人,无论主角还是配角。看《怨气》的时候,我忍不住想,有多少人,在面对明知不逃跑就是送命的对手时,会做出跟石嘉信不一样的选择?相交多年从来都百依百顺的男朋友,突然断的一干二净,而自己的生活天翻地覆,有多少人能很快地move on,直面自己一直回避的真相?我甚至想,面对外婆的听上去义正言辞入情入理的劝说,有多少人能像棠棠一样坚定?我当然不是说这些人的行为是对的或者可原谅的。我相信这个世界有无缘无故的“恶”,但我看到的更多是鱼总书里这种真实且一定程度上无可回避的“恶”。很多事一步错,步步错。当初一个自以为无关紧要的种子,终于在日后冲破了土,压垮了人生。身在其中的人往往身不由己,或者自认为做出了最好的抉择,哪怕旁观者眼里这一切只是被卷入泥沼后的一场缓慢推进的败局。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除了无力,只有无措。而看小说比之现实的好处在于,鱼总的书里其实还是一个美好而温暖的理想国,有真实的恶,更有真实的善,且善终归压制了恶。这个世界里的人们并不完美,但他们有至真的友情,彼此懂得的爱情,哪怕残缺却也难以剪断的亲情。他们有小怯却也有大勇。有现实计较,但从来不乏互相关爱。哪怕再多风浪坎坷,这依然是一个远比现实世界温暖的所在。
记得三毛说金庸,说你写的哪里是小说呢,你写的是从古至今天上地下最重要的事,大爱。这句话让我当初很是感叹了一下。鱼总文吸引人的最直接原因,必然是架构巧妙,或者直白点说,是那脑洞开成了黑洞,都能顺顺当当、张弛有度地圆成一个有逻辑有因果的故事的本领。不过看故事之余,感动我的是里面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八个字,在宝二爷和脂砚斋眼里,是俗之又俗,带着迂腐气和功利心的。但我觉得家变后的曹雪芹,在文字里体现的却正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用曹公举例当然夸张也不妥帖,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什么样的作者和写作风格,这几个字是非历练,阅历,和思考所不能有的底气。
鱼总的新书里,她说《七根凶简》里的爱情是比较接近她想象中的感情的一种。其实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没有过多的权衡,评判,比较,不说像宝哥哥那样感慨“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但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接触就能知道:就是这个人。哪怕最后因为别的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但在一起时候的彼此是坦诚的,互相懂得的,因为这两个人的内核是一致的。《怨气》里面,在一切的故事都还没开始的时候,晓佳给棠棠讲岳峰要跟苗苗回去工作的事,棠棠马上说,“他不合适”。苗苗是爱岳峰的,可是她并不完全懂他,或者说,即使“懂”也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去迎合体谅。因为无论她如何地“作”,岳峰马上就会哄,公主是不需要成长和改变的,她的卖点就是不谙世事的单纯。她存在的意义就是锦上添花。从这个意义上,这段关系的失败岳峰确实有责任。我理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人的成长,而不是一个人的妥协。不过如果不是碰到了棠棠,我觉得岳峰未必不会跟苗苗回去,改变生活的轨迹。苗苗说她知道岳峰忍得了一时,也忍不了一辈子。但我见过太多优秀的男生女生,和外人所不能完全理解的另一半长久地走在一起。爱情确实是如人饮水的事情,但现实世界里,爱情对于大多数人,既不是一蔬一饭,也不是雪中送炭。即便是饮水,也只是酒足饭饱后的一杯茶,有人拿来漱口,有人拿来解乏,有人只是想在手里拿个杯子——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绝非不可或缺。我相信平淡当然有平淡的美,但刻薄点儿的话,就像李碧华说的,话本里的爱情化了碟,而更多的爱情,不过是化了蟑螂苍蝇,不提也罢。所以我喜欢看小说里的爱情,从一见面就瞬间感应到的“特别”,慢慢长成生命里的“不可或缺”。
年少时看张爱玲写,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觉得词句警妙,但也替她不值,那么个软弱无能水性杨花的男人,哪里就值得她低到尘埃里。但慢慢开始理解,这个“懂得”是有多难。就为了这点“懂得”,多情的宝二爷终于悟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道理。那么多人喜欢岳峰,又有多少人现实生活种能接受一个没有稳定职业,家里烂事一堆,有个死缠烂打白莲花前女友的男人;那么多人喜欢棠棠,又有多少人会愿意豁了命陪这么一个初遇时蛮不讲理,特立独行,给自己和周围人都带来危险的人打怪?可是即使认真思考过棠棠这一身的官司,是自己兜揽不下来的,岳峰还是一步步地陷了进去。陪着她打怪升级,陪着她回八万大山求医,为了一个莫名的电话,一路追到藏北;即使知道外婆说的“你最开始就不该招惹”有道理,也一再的试图抽身,棠棠还是一面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准备着随时被放弃,一面愿意为了岳峰叫出那一声“爸爸”。“遇见”本身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儿,就像话剧里说的,“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了解”。鱼总文里那些不够完美的爱情,友情,亲情,那个丰富而喧嚣的江湖,总是让人心生温暖。

从十五六岁时带着憧憬去看书里意气风发的主角鲜衣怒马闯荡江湖,到现在读着这些发生在青春年华的故事回首自己按部就班的青春,真是唏嘘。虚增岁月,让人难过的并不是数字本身,而是数字增长所意味着的“可能性”的下降,以及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俗人。渴望历险和惊奇,却又越来越害怕动荡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失败,妥协和无奈,甚至是对“坚持”本身的怀疑。生活就像徒手攀岩,累到要死时已是进退两难,开始质疑攀登的意义,但放手就怕万劫不复。
.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是不曾亏欠的青春,不曾改变的初心,来不及完成却始终存在的梦想,和愿赌服输的人生。

这些虚浮而矫情的字眼,鱼总的文当然不会写,我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说。我宁肯去讨论哪家的川菜更地道,谁家的裙子打折了,某位帅哥的电影上映了,为什么老板好像不爱我了,凭什么我的paper又被拒了……但这是我从鱼总的故事里读到的,浸透在生活里,存在于生活之上的东西。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 归天“

于是看到那些以梦为马的人
行走在路上,纸上
让我相信世界比我能想象的更广阔,更美好。在我目所不能及的地方,有梦想在飞,有青春在烧。有千奇百怪的故事和人生在进行。这时候就会觉得这个世界真好,真的值得活的再长一点、再努力一点,哪怕没有运气或者勇气参与那些最快乐的部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