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不死 (original) (raw)

西安一直是我特别想去的城市。对它有两个粗浅而大众的认识,一个是文化古城,一个是摇滚重镇。对前者,十三朝古都自不必说,自己喜欢的作家贾平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后者,以前的想法是:那个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的张楚、唱《蓝莲花》的许巍和唱《赤裸裸》的郑钧都是西安人,哇,那一定是一个特别棒的城市!“西安摇滚三杰”这称呼听起来都带着一股风!当然,对我们这种张口西安摇滚,闭口就是三杰的行为,作者在书的开头就不留情面的说这是一种“听到的最多的来自于业余者的评价”。其意大概是,西安摇滚又何止只有三杰。所以我是抱着很大的好奇心开始读这本书的。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受贾平凹《废都》的影响,所以书的副标题取作“废都摇滚记忆”。至少在我,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是想起了贾平凹的书的。《废都》写的是曾经让人引以为傲的长安城中一群精神萎缩的文化人的状态,当中自然有作者对往昔文化昌盛时的追忆。而我们看这本书,它的书名叫《昨日不辞而别》。我们常说,当我们开始回忆过去的时候,往往现在都过得不怎么如意。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书与《废都》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同样也有在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因为有些东西,已经行将不在了。而它们,代表了西安摇滚的黄金年代。

我们看书的内容。在书开头,作者首先对西安摇滚的历史与脉络做了一个整体的概述。然后开始介绍与摇滚有关的一切标志性的东西。比如,风靡一时的打口带、西安摇滚的坐标性酒吧——八又二分之一酒吧、在全国都首屈一指的西安重金属乐队“腐蚀”、在知识获取匮乏年代最初开始做摇滚介绍的网站——绿洲音乐网。。。这些西安标志性的人、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它们的消失,多少同样代表了西安摇滚最好年华的逝去。这其中可能有时代的原因,就像因为科技的进步,唱片也已经逐渐消失。然而同时,科技也同样给从事摇滚的乐队们提供了过去难以想象的技术支持,但是,为什么,最好的年代却属于过去呢?

有时面对不景气的摇滚乐现状,我们会像打鸡血一般随大流地喊上一句“摇滚不死”。那天,我偶然看到一位朋友说:摇滚不死,那死的是什么呢?对,那死的又是什么呢?

我在东海看过崔健的现场,唱歌间隙,崔健望着台下年轻观众说:摇滚真是牛x,我看过了一茬又一茬的观众,你们永远都是那么年轻。这太不公平,我已经五十多了!但是,摇滚会和你们一样,永远年轻!说完,他手指旁边的东海,唱起了“我独自走过你身旁”,观众随之。那天,崔健依然带着他标志性的五角星帽子,看不太清楚样子,可确实能感受到他已不再年轻。我突然想,那些死去的,大概是一茬又一茬永远年轻的观众中间那些为了生活而远离了摇滚的观众,和没有坚持到像崔健一样五十岁了仍在歌唱就已经解散了的那些乐队吧。

书中,作者引用过舌头主唱吴吞一段很动情的话:我们终将会成为铺路石,或者说绊脚石,直到那一天,你躺在路上或者被踩在脚下,骨头,不应该被埋在地下,它应该成为梯子,或者工具,或者绳子,但是种子,埋在地下,埋在土壤里。那样,它才会长成一棵树,长成你们需要的火把。所以,虽然作者有对过去的缅怀,却同样也没有对暂时并不理想的西安摇滚现状失去信心。于是,我同样看到的还有他给那些为西安摇滚而努力的人们留下文字记载的诚恳与用心。只有清楚来时走过的路,才能踏实地迈出下一步。因为这些人,摇滚才真的不死!

昨日不辞而别,明日重现可期。

——————————————————————————————
华丽分割线

书中有一部分讲方言摇滚,或者民谣的,很感兴趣。推荐几首去听后觉得很好的歌:
1.王建房:《长安夜》、《谁会了解我的心》。一直觉得,吃着油泼辣子面、没事吼上一段秦腔、生长在八百里秦川的人们天生就是适合唱摇滚的。王建房让我的这种想法更加强烈。
2.黑撒乐队:《陕西美食》、《西安事变》。可能有很多人之前在网络上听过一首用陕西方言演唱的歌曲《苍井空与流川枫》,就是他们的作品,很有趣。
3.张玮玮:《两只山羊》。没想到写出“你的舞步划过空空的房间,时光就变成了烟”的张玮玮好这种“流氓歌曲”,当然,观众也喜欢。
4.顶楼的马戏团:《上海童年》。上海话,还是挺难懂的。但是主唱的声音,真是酥软到不行,方言唱出来和听懂听不懂没关系。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