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与微光 (original) (raw)
最初以为这本书是旅行手记,所以是怀着稍微轻松愉悦的心态去初读的;读进去之后才发现,除了美文的外型,书中的筋骨是印度的宗教,文化甚至政治。
也许这也赖于作者帕斯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位外交官吧。
帕斯对印度风貌的描述与思考,这是众多拉美作家的风范。深情饱满,且有理性光辉。在诠释宗教冲突时,他考虑周全,从社会现实到民众理念,用历史河流为今世的镜子,而且十分谦虚,多次在行文间表示,这只是他感性的认知,不是决断。这口吻让人好感度骤升。
忘了当初为什么急于想得到这本书,只记得到手的过程很艰辛。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仅搜到这一个版本,书价20,运费25……心一狠就下单了。结果人家只走平邮,一个月后卖家联系我说货丢了,等有货了再补发,但是这额外一趟运费还要我自己掏。最终一番波折后拿到它,有种莫名的珍惜。虽然书是略皱的,封面也不够美观。我也再也不会去孔网买书【跑题】
对我这种,对印度的认知多来源于B站鬼畜区的人来说,得来这本书也算幸运。书的开篇便明示的,印度是一个矛盾的文化体。国体、政教,这些都是英国的殖民衍生品。作为从人口、地理现实上被定义的国家,印度似乎在地域和政治的概念范围内自带被歧视光环。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那些被沉淀卓著的元素层层重叠,顽强地流传下来。
比如饮食,比如服饰,比如宗教,在混乱里依然有着清晰的脉络。印度的文化之瑰丽华美亦缘于此。
帕斯的文字既有见解,又有思考,对于他感兴趣的印度宗教哲学、饮食、服饰、诗歌等方面时,欢愉与激情浸透文字,极富有感染力。正如他说过的,他是用感官在写印度。所以在全书第四部分,对实空、禁欲等抽象元素的解读也是最精彩,最著吸引力的篇章。
除了深刻的思考,帕斯的文笔也不可谓不优美。比如这一段:“在伊斯兰教建筑中,完全没有雕刻而成的,这与印度建筑大异其趣。这些建筑物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们周围环绕着庭院,依规律地重复而变化出来的几何图形所规划而成。五颜六色的广阔空地与沙面信道以棕榈树区隔,在它们之间,大型的长方形水池依照当时的时刻与光线的变化,而映照出静止的建筑物与飘过天际的云朵的不同风貌。光影与时间永不厌倦地游戏,不断翻新,也永远不变。水有神奇的双重功能:反映世界,以及将之粉碎。”韵味十足,禅意绵绵。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