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日 子 (original) (raw)
《艺术人生》里有一期朱军对演员王志文的访谈。 朱军:四十了怎么还不结婚? 王志文:没遇到合适的。 朱军: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女孩? 王志文:就想找个能随时随地聊天的。 朱军:这还不容易? 王志文:不容易。比如你半夜里想到什么了,你叫她,她就会说:几点了?多困啊,明天再说吧。你立刻就没有兴趣了。有些话,有些时候,对有些人,你想一想,就不想说了。找到一个你想跟她说,能跟她说的人,不容易。 当时这期访谈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等到看完《一句顶万句》,这段对话就不由自主地冒了出来。也许我们对于过好日子的想法会很不同,但有个能说话的人会让日子变得不同,变得有意义是绝对相同的。 这是部需要花费耐心去读的书。
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手段,也没有波谲云诡的变幻背景,更没有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它就像个乡下某个长着长长的白胡子老头儿,边坐在大树下晕着二两小酒,边讲的一些过日子的琐事。
老头儿讲得不像茶馆里说书的,所以语言平实得有点口水话。加上老头儿年纪大了,说话有时还会有点颠三倒四,来回反复。
初时看文,就觉得让人三心二意找不到重点,也就听个随意。等唠嗑的久了,会发现有那么几句话,时不时地戳中了你的心窝子,让你不由得一愣,在心底反刍良久,然后感慨,可不就是这个理儿。
再听再看,关于一个起初叫杨百顺,然后叫杨摩西,后来叫吴摩西,最后叫罗长礼的人所过的一生的日子也就慢慢地留了心。
中间一个转折,罗长礼的故事打了个结,又变成了一个叫牛爱国的人前半生的日子。这时,早已习惯白胡子老头儿的讲故事的方式,也就不疾不徐地听下去,看下去。
听完了,看完了,最后一声叹息。
没有看完一部惊险推理或是故事曲折的小说的失落,只觉得日子就是这么过的。失落是因为结束了,没有失落的共鸣,是因为这样的日子还得这么过下去,它并不是个华丽丽用文字编织的梦境,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
刘震云的这种叙事手法和写作方式让我觉得再过个几十年已经没有人能这么写了。那种贫穷落后的慢生活已经入土,再提再写都该是临摹或穿越了。 《一句顶一万句》里有几句话印象特别深。
第一句是何玉芬和曹青娥都说过的一句话“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看着很简单,但真的要放下过往地过日子真的很难。但不放下从前,就很难过出不一样来。这句话,不过11个字,能做到,日子就会好过,做不到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过不好也只能怨自己学不会放下。 第二句是老高对吴摩西说的话“清官难断家务事。街上的事,只是一个事;家里的事就不光是事。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你只给我说了一件事,我如何去断八件事呢。”
且不谈老高与吴摩西之间的个人恩怨,仅是这段对于家事的评判真是一语中的。家里人吵架,绝不会就事论事。因为大家相处时间长,彼此门儿清,磕磕碰碰之多之频繁总会在吵架时成为伤害对方的利器。吵架的起因早就没人理会,只想着要压住对方,出口怨气就好。
白胡子老头儿的故事里可就藏着好多户人家的是非曲直,每次鸡飞狗跳地爆发都是因为家事不但是一件事,是一家人相处一辈子的理长理短的争论。
第三句话是崔立凡劝牛爱国时说的“你跟她说得着,是因为她现在有丈夫养着,你就是与她说个话。等你养她,就成了过日子,到时候就该说过日子了。”这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实解。换成还在一二层为温饱而挣扎,人会现实得多。所谓“饱暖思淫欲”,也就是一二层已得到满足后的对更高层次追求。这也是对现在婚姻里有那么多第三者插足的正解。 某日无意看到央视八套在放以此改编的电视剧《为了一句话》。我瞟了一眼,猜到是这部小说的电视版,没看。
实话说我觉得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难度很大,因为它重在“能与某个人说上一句话。”
不过我倒觉得“为了一句话”这个剧名,倒真是这部小说所要体现的精髓。为了一句话才可以翻越千山万水,才可以忍受非常坎坷,才可以在渺茫人生里看到一线光。
但也正是“为了一句话”这样让人无法用一言两语讲清的暗藏情愫;这样面上简单,底下盘根错节弯弯绕绕,缠着几个人、几户人、几代人才生成的一句话,真的很难用画面表达,全是心底暗箱操作。
话说回来,就像我开始引用的“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自己没有把日子仔细掰开来经历过了,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哲理的。 小说开头讲到“老汪他爹处事与人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还真是大多数人的心里写照。对此,照老汪他爹的想法,这本书应该是看的人越少越好,看的人多了,能悟出过日子真理的人就多了,那都是对别人有利的事,老汪他爹得多吃亏啊!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清秋雨薇MOM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