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腐败的晚清到底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腐败?——读《晚清最后18年》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由于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相对稳定性,因此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也是我们要回归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原因。我始终认为,要更好的认识今天的社会一定要了解两段历史,一段是晚明史(包括南明),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精神匮乏、擅长空谈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导致一个强大的帝国逐步瓦解;另一段是晚清到民国的历史,我觉得这是最有意思的一段历史,在这不到一百年的历史里,我们有多次崛起的机会(或者看上去已经崛起),却又一次次被打入深渊。
如果我们身处1861年到1894年,这三十多年的时代,我们的感受是什么?那就不是什么“王朝的末日景象”,而是一种大国崛起的自豪感。那时社会稳定,太平天国被镇压,北方捻军已经江河日下;洋务运动继续深入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改革、发展成为社会精英的共识;对外开始扬我国威,收复主权。左宗棠的西征收复了新疆,要回了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1885年的中法战争取得了陆战的胜利,改变了以往遇洋人必败的战争根据;国际上,各大国对清国的感官大为改善,国际舆论对清国的评价也向好。然而这一切,却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全部灰飞烟灭,清国大踏步的开始走向毁灭。
对于这次关系两国国运的战争,表面上处于优势的清国失败原因的分析,有很多文章和书籍进行了分析。在《晚清最后的十八年》(黄志军著)一书中,引用当时日本的间谍宗方小太郎在战前给睦仁天皇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了弥漫整个大清的“全民腐败现象”,是清国必败的原因。
在报告中,宗方小太郎强烈反对当时欧洲人正在鼓吹的“清国威胁论”,虽然清日战争刚刚打响,但他预言清国一定会失败:“天朝(指日本)加兵之日,亦是胜利即来之时”。原因是:“大清之败,乃败于全民腐败,而非一人之过。” 宗方小太郎分析,洋务运动后,清国虽然在表面上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腐朽的风气源自明末”,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所追求不过金钱、享受之事。在风气之下,每个原本有良知的人都是可能的腐败者。“观察一个国家也和观察人一样,应当先‘洞察其腹’,然后再‘及其形体’。”而清国的问题正是“人心腐败已达极点”。清国的老百姓虽然明明多交了税,多创造了财富,国家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富裕起来的只是各级官员,在“官富”之后,他们结成强大的利益集团,对影响他们进一步发财的政策进行明违暗抗。 利益集团最终给朝廷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损伤。宗方小太郎总结道:清国的政局表面皇权一统,实际上却是政令无法出皇宫,统治者高高在上,与人民却是“上下隔阂”,“朝廷即使想施行仁政,美意也不能贯彻至民间”。不仅美意无法到达,相反,由于在各地金钱可以买通法律,受到盘剥的普通百姓即使想申诉也无路申,民怨积压很深。 久而久之,清国社会出现了全民腐败成风的现象。这几乎是所有在清国的外国人的看法,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写给美国总统的密信中就说,清国朝廷几乎已经到了“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官民互骗的地步”。宗方小太郎认为这比朝廷政策失误还更可怕,政策失误尚且可以扭转过来,而全民腐败必使国家元气丧亡消尽”。在这篇报告最后,宗方小太郎 “根据鄙见,我日本人多数对清国过于重视,徒然在兵器、军舰、财力、兵数等之统较上断定成败,而不知在精神上早已制其全胜矣,即使清日不战,早则10年,迟则30年,清国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
王胖子曰:
百年后再回看宗方小太郎的报告并结合当前现状,不知读者是否有所启示。今天我们国势蒸蒸日上,大国崛起的趋势似乎无法阻挡。然而是否也存在全民腐败,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所追求不过金钱、享受之事的状况。比如,我们对贪官恨之入骨,可同时我们又不顾一切的报考公务员,梦寐以求的要做官;我们对垄断国企骂不绝口,可同时我们又削减脑袋地想到那里求职就业,拿不合理的高工资;我们对办事情要找关系送东西深恶痛绝,可一旦自己要办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找关系送东西;我们对特牌车愤愤不平,可是当我们偶然有机会坐在里面风光一把的时候,又觉得无比的痛快和神气……总之,当前我们对腐败、对社会不正当现象感到不公平,不是因为我们觉得不公平,而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愤怒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我们很多人在内心深处是喜欢、迷恋、甚至是崇拜这种不公平,只要有机会立刻会争取有利位置以获取不正当利益。这就是一种全民腐败。经济发展了,军事现代化了,国际地位重要了,是否大国崛起了,这种崛起牢固吗?(新浪博客:王海崧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