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正正病一场 (original) (raw)

我爱吃的烧烤摊一夜之间就被其他商家阴谋挤垮,从此退出了竞争激烈的马家堡夜市舞台,当我意识到我再也吃不到他家的蒜蓉粉丝烤扇贝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夏天完了……

说好的一直在这儿摆摊呢?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怎么办??

太脆弱了…… 在这么善变、不可控的社会上生活,每天都有可能遭受绝望的打击,让我怎么可能安心做一个正常人?

小时候,我们被一遍一遍的灌输,当别人问你 How are you?(你怎么样?)的时候,就要微笑着回答 “Fine,thank you,and you?”(我很好,谢谢你,你呢?)

洗脑太过成功,当我们听到 How are you 的时候,开始本能的回答,Fine。而比反射性回答 “Fine”的冷笑话更加糟糕的是,我们在不断的循环练习中,给了自己不容质疑的催眠:我很好,我也应该很好。

可是,世界真的太糟糕了啊…… 连满足人类最基本的欲望——食欲都是那么困难重重,一波三折。每一天,我不但要面对自己再也吃不到好吃扇贝的事实,品尝绝望的滋味,而这只是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小事,我还要面对工作里千奇百怪的差错,倾听周围人的烦恼,还要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上感受无数人的的悲苦与愤怒…… 我要是还能笑着“Fine”,是不是很吓人?

所以《精神科的故事》里呈现的与其说是精神病的故事,不如说就是我们熟悉的日常,不管是负责治疗的医生Dr.伊良部,护士真由美,还是饱受心病困扰的病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病痛的角落,只是有些人病而不自知,有些人病且欣然接受罢了。

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害怕飞行,总是飞到一半就狼狈摔下……
黑道上叱咤风云的大哥,其实见到尖锐的小刀就吓得屁滚尿流……
拜见岳父的胆大女婿,一直压抑着要掀掉岳父假发的冲动……
赛场上的棒球明星,竟然就忘记了如何投球……
专心写作的作家,老是觉得以前写过相似的桥段,突然就无法动笔……

如你所见,书中描写的并不是那类失去心智的精神病,人们只是陷入“精神亚健康”的状态,被不合时宜的执念迷住了双眼,像是雨天被困在路边车站的行人,也许都不需要雨停,只要有人肯搭把伞就能再次踏上旅程。

而伊良部医生,就好像那个雨天徘徊在车站一边淋雨一边兜售雨伞、分发雨衣的怪人。

人们因缘际会地与油头微胖的精神科医生伊良部相遇,无一例外认定这个不像医生的医生才是真正的病人:还有谁会像看毛片儿一样观赏打针呢?他身边那个美貌热辣的护士真由美,则总是沉迷于裸露自己,被人观赏。和他们相处,你很容易就有一种“我的天哪,你们才有病吧!还好我没那么严重”的“优越感”,就是在这种至少我还比你强的信心支配下,人们才逐渐松弛下来,正视心中的执念。

Dr.伊良部作为医生,对病人们的治疗方法其实很单纯,就是不治疗。

他从未像其他医生那样把病人的“异常”行为当作异常来干涉,直接加以更正和阻止,而是认定病人的“异常”就是他们的“日常”,伊良部放弃劝阻和说教,只是拼命的融入病人的日常,让自己逐渐变成病患,当病人终于注意到伊良部的“异常”并开始感到厌恶的时候,也正是他们终于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病症的时刻。

行为怪异的伊良部就像陈列在综合病院地下一层的“人肉厄里斯魔镜”,投射出人们内心深处难以起齿或不自知的渴望。故事里的人透过他看到真实的自己,而故事外的我们也正透过他们的故事审视自己的内心。

我一直认为,在《精神科的故事》里,作者追求的并不是绝对的治愈,而是堂堂正正面对自己人生的勇气,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凡人来说,病才是日常,无可避免。只有与自己的执念和恐惧坦诚相对,才能维持“异常”与“日常”的微妙平衡,痛病快乐着,撒欢儿地投入生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废废的日与夜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