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何来励志英雄,这只是我的人生 (original) (raw)

文/宝木笑

“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这是“褚橙”的广告词,褚时健,中国改革开放史和企业发展史绕不开的一个名字,王石自称是他的粉丝,说他是中国匠人精神的杰出代表,严介和说中国最稀缺的是像他那样的企业家,柳传志很认真地“戏言”他就是一个下金蛋的母鸡……在鸡汤横行的今天,年轻人喜欢将褚时健当成励志英雄,老人农庄出产的“褚橙”也被顶礼膜拜为“励志橙”,这无可厚非,因为像他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已经远比很多电影小说更加扣人心弦。这位红塔集团原董事长,曾经是有名的“中国烟草大王”,是90年代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他的因罪入狱曾让无数人扼腕叹息,甚至引发了国企高管工资制度改革,从监狱保外就医后,又在古稀之年与妻子承包荒山开始种橙,2012年他种植的“褚橙”正式售卖,旋即风靡全国,2014年他荣获由人民网主办的第九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特别致敬人物奖……

很多人听说过他的传奇,很少人走进过他的生活,褚时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褚时健传》的作者、传记作家周桦女士在这部40余万字的长篇传记写作过程中,也在时刻思考着这个问题。非常欣赏周桦女士在一次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当你近距离地去看一个人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丧失了评价他的能力。”也许,正是这样抛开评价体系的单纯写作,反而让周桦女士得以完成了一部深得褚时健老先生肯定的优秀作品,在去年的平安夜,将满88岁的褚时健看过书后说:“这本书写出了我真实的人生”,我想这也许是人物传记能够得到的最高评价。

很多年轻人向往精神的放逐,向往诗和远方,也许褚时健这样的人生才能让他们为之目眩神迷,但又有几个人愿意真的去经历他那样的悲欢离合和跌宕起伏?励志的背后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英雄的心里又有几多爱恨情仇,所有的悲欢离合只是岁月如歌,一切喜怒哀乐不过相忘江湖,《褚时健传》行文风格很写实,情绪脉络又很写意,在细致和恢弘之间,为我们展示了褚时健真实的人生。

◆ 没错,谁也不是至圣先师

人物传记的写作在古时也是历史记录的一种,史家讲究的是“秉笔直书”,不因爱之而遮其丑,不因恨之而略其美,成功的人物传记从来不是因为所写人物的彪炳史册而绚丽,而是因为其中展现的真实人格而名垂青史。就像罗曼•罗兰写《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这“名人三传”之所以成为人物传记史上难以逾越的丰碑,说到底还是罗曼•罗兰深入探寻和忠实记录传记人物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们成功背后掩隐着的无可言说的苦痛,他们在神坛背后的真实情愫,也包括他们的性格的缺陷和遗憾,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撞击。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周桦女士的《褚时健传》做到了一种难得的客观和深邃,读者得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褚时健,也许褚时健有的时候并不可爱,但通过他的故事,读者却觉得他更加可敬。

这样貌似矛盾的统一是全书非常突出的特点,褚时健干工作,搞生产,做企业,很多人都钦佩他的事必亲躬,钦佩他的钻研学习,但褚时健更突出的和给我们印象更深的是他的激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叫做“激进”也不为过,但是这种“激进”又是以讲实际、真做事为基础的,所以每次褚时健“大鸣大放”的时候总是让人捏一把汗,但最终总会明白他的敢想敢做和脚踏实地。书中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烟草专卖部门推进技术创新,引进了一套世界先进的英国设备,价值两千七百万美元,面对这样的高价,效益较好的贵州烟厂和昆明烟厂都不敢买,褚时健却决定赌一把,为了引进设备,把烟厂作为抵押,而那时的玉溪烟厂连带厂房和设备的总资产规模差不多与这套设备等值,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啥只为了一台设备就要把整个厂子拿去做抵押,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迎来了玉溪的腾飞,而褚时健在“豪赌”之前相当长时期内对全国乃至世界烟草行业的观察和思考却又有几人知晓。

如果说这样的“豪赌”还算是正常决策中的激进的话,那么书中讲到褚时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外汇问题时,则是一种向固有制度的大胆挑战了。当年,烟厂购买新设备要外汇,但当时企业能创造外汇也不能用外汇,因为外汇是国家紧缺物资,只能掌握在国家的手里,这是硬杠杠。偏偏褚时健提出,我创造外汇,能不能有一个额度给我们用,我创100块美元,国家拿75块走,留25块给工厂花,因为工厂进口了外国设备,可以创造更多的外汇。褚时健没想到他的这种大胆直接导致了后来形成了一个国家政策,叫“外汇留成制”,还形成了两个外汇价格:一个是外汇留成市场的交易价格,一个是国家拍价,这直接刺激了当时中国工业创汇的积极性,直到朱镕基总理把两个外汇合并,形成中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客观上把当时加起来的汇率贬了下来,从而直接推动了中国出口,造就了当年外向经济的辉煌。

褚时健这样的“激情”在性格外延上的进一步演化,就是人们经常谈到的他的“霸道”。周桦在《褚时健传》的写作过程中,从未避讳这一点,这种不避讳反而成就了这部传记有血有肉的风格,也让我们很大程度上明白了自己性格中缺少了点儿什么。褚时健刚刚来到玉溪烟厂的时候抓生产,抓纪律,但是当时工厂是有很大的派系之争的,当不遵守工厂工作安排而月底没拿到工资和奖金的“刺儿头”工人找到后面的靠山——一位副厂长给他们“出头”的时候,他们没想到那位以和人斗著称的副厂长刚走进褚时健的办公室门,褚时健就指着他的鼻子说:“你听着,到底是什么情况你我都清楚。我告诉你,你要支持他们在工厂作乱,我就先把你这个副厂长撤了,你信不信?”。进而褚时健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大大方方地将自己的警告说出来:那种十年“文化大革命”养成的不遵守纪律的作风,我第一次可以不怪你们,但不能一而再,必须改掉这些不良作风,否则我就是要追究!“强人”、“强势”一直是周围人给褚时健的标签,但我们宁肯接受这样有着明显性格特质的带头人,也受不了整天绵里藏针的“一团和气”,读书思事,不由掩卷而叹。

褚时健这种一部分人非常“难以忍受”的“霸道”是一种性情的折射,这是人情味,是真性情,这样的“霸王”却往往最能和属下打成一片,因为他们的血是热的。褚时健除了会抓生产,更会抓职工的生活,这在当时非常有名,周桦女士在撰写《褚时健传》的过程中采访了很多当年的老工人,翻阅了很多档案资料,给我们展现了一代企业强者是如何将自己的“霸道”用在照顾好职工生活上的。在其企业管理的初期,不管是曼蚌糖厂还是戛洒糖厂,褚时健一边敲打属下“其实不难,是他们脑子里没那根弦,不想往前一步,不钻研,不认真”,一边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大胆推行“按劳取酬,计件工资”的做法,工厂内部种菜和养猪,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这些做法很得人心,褚时健的妻子马静芬就认为褚时健最擅长的并非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把工人的生活搞好。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不就是“胡萝卜加大棒”那老一套?我们都渐渐成年,都渐渐步入工作岗位,渐渐开始了养家糊口的生存之旅,对比自己目前的工作,哪怕退一万步说,褚时健是“胡萝卜加大棒”,但我们在工作里的“胡萝卜”又在哪里呢?所有上位者都会挥舞“大棒”,甚至有人深深享受其中,但敢于为下属争取“胡萝卜”就不是“强势”和“霸道”那样简单了,其中更多的是一种苦出身才会具有的感同身受和真性情下的一种担当。

◆ 是的,苦难总是不期而遇

周桦女士这本四十余万字的《褚时健传》对当事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未做模糊处理,我们得以在感受人物故事的同时了解当时的时代,这种双重的感受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更加增强了这本传记的厚重和可读性。四十余万字读下来,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时代造就了褚时健,但更深层的感受却是苦难造就了褚时健,这是一种我们不想看到的“机缘”,然而却是人生的常态,苦难总是不期而遇。

前面曾经提到褚时健在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方面不遗余力,甚至敢于冒政治风险,这样的性情不是读几本书,来几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能实现的,而是一种对底层百姓艰难生活的感同身受,是一种深深的同感,只有在这样的土壤里才能孕育真正为百姓和职工说话的领路人。说褚时健是苦出身绝不为过,《褚时健传》中对其少时的经历有着详细的记录,1927年农历腊月初一褚时健出生在云南华宁县一个叫“矣则”的小村寨,在彝族语里“矣则”的意思是“小小的”。褚时健本不是家里的长子,上面两个哥哥都因为生急病,医药条件差,家里无力救治而夭折了,而其父亲也因为日军的炮弹袭击受了重伤最后去世,去世的时候正值壮年,那年褚时健15岁,开始挑起全家的大梁。褚时健本人对当时自己开始为了全家生计而在作坊独自做烤酒的往事印象深刻,那是因为实在是太辛苦了,700斤的苞谷从浸泡到出酒,小小少年如何完成?特别是蒸苞谷是很磨人的环节,几百斤苞谷,在柴火灶上通宵烧,不能睡好觉,必须两个小时一醒。直至今日,耄耋之年的褚时健仍然感慨这样的经历让他“现在还是这样,说好几点起床,一般提前个三五分钟总能自己醒,不用闹钟”。生长在大山中的褚时健,深深懂得老百姓讨生活的不容易,所以才要在后来的糖厂坚持给工人养猪,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这不是一脉相承,而是心有戚戚。

很多人感慨褚时健的雷厉风行,甚至觉得有时候“不计后果”,知人论世,从《褚时健传》中我们细细寻找着线索和答案。青年时代的褚时健参加了革命,在游击队中九死一生,一次褚时健和连部的通讯员坐在一起聊天,突然一颗炮弹就打了过来,正好插在他们两个中间,褚时健当时肯定是愣住了,因为他回忆说事后他才知道那颗炮弹是缓爆炸,引线长了一些,那个通讯员一下子一脚把炮弹蹬了出去,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炮弹就爆炸了,喷了他们一身的碎石和碎土,这是褚时健印象最深的一次与死神擦肩。几十年后褚时健回忆:“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人生第一次感受到死距离我很近,随时都有可能死,也随时都有可能活,所以我从那时就知道,把每一天安排好,就是对人生负责任,想的太多没有任何意义。”也许,后来褚时健在企业管理中想了就做,做就要做到极致的性格在当时就已经完成了心理准备,那种雷厉风行不是头脑发热的故作姿态,而是经历生死后的一种人生品格。

在11月11号这个普通的日子都能因为一个马姓大亨的成功运作而成为全民狂欢的今天,我们可以钦佩褚时健,但我们注定将与之渐行渐远,因为天下承平日久,我们无法想象他们曾经经过的苦难历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褚时健正值壮年,正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段,事业蒸蒸日上,却被打成“右派”,在云南热带雨林气候的边远改造地,一天早上他没有因为没抢上购物车里的特价商品而懊悔得起不来床,而是感染了致命的疟疾,全身发烧瘫软,无法起身,血从鼻腔淌出来,嘴里也有血,褚时健使劲儿把血咽回去,他害怕自己的血流光,周围的人最好的关系也仅仅是进他的工棚里看看而已,因为领导在催着干活儿,那个岁月,这样死掉的“右派”何止万千?曾经学过医术的罗载兴救了褚时健的命,那是从箱子最底层藏着的一粒奎宁,总共只有三颗,藏了很多年……

1995年12月,褚映群在狱中自杀身亡,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一辈子没哭过的褚时健打电话给他的律师马军,在电话里号啕大哭:“姑娘死了,姑娘死了,死在河南,自杀了!是我害了我姑娘,姑娘早就跟我说叫我退休,可我一直想着多干干,把我们厂再做大一点,我要是早听姑娘的话退休,姑娘就不会有今天……”马军至今还没有忘记当时看望褚时健的场景,褚时健一个人坐在单人沙发上,腿上盖着一条毛毯,对面是一台电视,屋子里黑乎乎的,只开了一小盏台灯,平日里一向雷厉风行的褚时健那时就像一位孤单无助的老人……

开篇的时候说过,很多人知道褚时健的传奇,但很少人愿意经历他的故事,那些苦难绝不是被A4纸划破手指也要发朋友圈的小鲜肉们可以想象和经历的,所以,《褚时健传》在我看来对于今天的我们最大的意义反而不是励志,而是让我们懂得要对人生敬畏和负责。

◆ 无他,这就是我的人生

周桦女士在写完褚时健88年的人生故事、四十多万字的叙述之后说:“忽然觉得,他是个简单的人。”这“简单”二字绝非无法言说后的敷衍,而是一种近距离了解了褚时健跌宕起伏的一生后,返璞归真的精准概况。

很多人在评价褚时健和阅读《褚时健传》的过程中,习惯将角度定位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烟草大王”,一个是“悲情励志英雄”。诚然,这是褚时健最显著的两个标签,从中国的企业发展史和改革史角度,研究褚时健这个“烟草大王”如何攻城拔寨确实是题中之意,从我们的体制考量甚至是现今的鸡汤学需要角度,研究褚时健如何于耄耋之年从阶下囚再次登上人生巅峰,确实也不为过。但抛开这些各种利益需求层面的需要,仅仅从一个读书人的角度,从一个普普通通老百姓的角度,我偏执地认为周桦女士《褚时健传》的成功在于她一直以来在人物传记写作中的“去光环”处理,这在她为王石和刘永好写的传记中早已得到体现。

云南十万大山中走出来的褚时健,那个很小就挑起全家生活大梁的少年,那个过早经历了父母和兄弟意外亡故的青年,那个很早就体会到生死一线和世态炎凉人性冷暖的他,其实是靠着最朴素的山民道德律一路走来。很多人将褚时健的研究业务技术和尽量降低成本与现代企业管理学挂钩,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但15岁在作坊烤酒的少年告诉后来的褚时健,睡过了头,柴火烧没了,苞谷烧坏了,要损失家里的钱,而这一点点钱是他和全家每顿饭的着落。

很多人甚至是褚时健的辩护律师马军先生都感慨褚时健的折戟沉沙是制度的悲剧,是“富庙穷方丈”的可悲必然。但在褚时健面临退休,在新接班人到来之前,当他打开了多年来和核心管理层一起设立的小金库,决定分而得之的时候,褚时健仍然没有想很多,他看着那些18年来随着他在玉溪烟厂打天下的老弟兄,他只是想:“我们从一个破败的地方小厂做成亚洲第一烟草企业,为国家贡献利税至少1400亿,造就了无数的百万富翁,也造福了玉溪一方众多烟农,而18年里我的总收入不过六十多万元,更不用说这些老弟兄,我们的晚景不能过得太凄凉……”而这次分食也最终让褚时健被判处无期徒刑,黯然离开执掌18年的红塔集团,这一年,褚时健70岁……

更多人在看待褚时健从狱中保外就医后,毅然决然承包土地种植“褚橙”的时候,将其作为“悲情英雄”励志的图腾,说这是一种不屈的精神,甚至王石先生在为《褚时健传》作序的时候也引用了海明威的那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但传记作者周桦女士亲口询问褚时健老人这个问题的时,褚时健只是很淡然地回答:“闲着有什么意思”,这最终触动周桦女士在四十余万字的写作过程中不想给读者讲一堆心灵鸡汤的故事,而是决心写出褚时健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平淡的、简单的内心力量。

甚至在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褚时健和马静芬两位老人一个甲子的两两相守,《褚时健传》也给予了最为客观全景的展现,绝不溢美。壮年时候的褚时健并不是一个顾家的男人,和马静芬也有不少争执,特别是书中转述了马静芬老人对当年丈夫不顾家的抱怨,就像所有那个年代一起走过来的老人一样。但当走过60年风雨之后,每天早上,两位老人差不多都是6点钟起床,然后一起聊上半个小时,再一起下楼吃饭,每天如此,谈到老伴儿褚时健,马静芬在抱怨丈夫年轻时候的粗心后,最后总会深深地说一句:“没有我就没有他,没有他也就没有我”……“少年夫妻老来伴”,这是中国人对婚姻最质朴的描述,与浪漫无关,而是血脉亲情和生死相守,但却让我们这些动辄“性格不合”的年轻人若有所思……

将《褚时健传》放入自己的“已读书架”,仿佛在与一位近在咫尺的老人暂时作别,作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没有机缘结识褚时健老先生和周桦女士,但这不妨碍我送上自己朴素的祝福:愿你们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十月末是褚橙成熟的季节,打开五公斤装的褚橙箱,金黄浑圆的橙子拿在手里异常舒服,切开一瓣放在嘴里咀嚼,很甜,微微的酸意,最后是一点点似有似无的淡淡苦涩回香,突然瞥见一个标签:品褚橙,任平生……

—END—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宝木笑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