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书评】读完这篇书评,不用再看原书了~ (original) (raw)
PS:最近发起了这本书的共读活动(每月都有,每期一本书)——
本文是书籍《刻意练习》的书评分享,看完这篇书评,再看一下我分享的书摘和思维导图,你就不用再阅读一次了。 公众号 PomoNote 回复关键词“刻意练习”,可获取本书的书摘和思维导图。
## 书籍介绍
这本书出版于去年年底,也就是说出版自今才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但它却取得了极高的用户评价—— > 在我主要使用的查看书籍质量的网站中,亚马逊网站上好评连连,而在豆瓣上,更是获得了来自近1500位读者打出的8.2分的高分。 > 要知道,豆瓣上超过7分的书,几乎都是值得花时间仔细阅读多次的。
这本书的纸书一共340页,我花了约15个番茄时间,把这本书精读了两次,一次是通读,第二次是阅读和回顾书中有标记和书签的部分——因为我阅读的是Kindle电子版,所以做这些标记比较容易。 ## 作者介绍 这本书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Anders Ericsson, Phd)是“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 ## 总体评价
如同我在公众号的文章中评价的一样: 这是一本相当棒的书籍,无论是作者和译者,水平都非常高,绝对值高达8.2的豆瓣评分——我给这本书打了四星,其实也相当于8分。 如果用一段文字来评价《刻意练习》,我会这样评价: > 这是**一本带鸡汤的技能类科学著作**。 > 说它是科学著作,是因为作者从大量实验和研究出发,向读者论证了“刻意练习”这种练习方法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向众所周知的“天赋论”和“一万小时定律”开炮。 > 说它是技能类,是因为它向读者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刻意练习”方式。 > 而说它带有鸡汤元素,则是因为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即使你天资平庸,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成就卓越。 但是,完美的书籍并不存在,这本书在我眼里也有一些缺点,最大的缺点在于: > 这本书用大量的例子来颠覆了传统的“天赋思维”和近几年很正能量的“一万小时定律”,也正是因为如此,让研究案例占据了本书超过2/3的篇幅。 > 因此,本书的整个重点在于向我们证明了“刻意练习”的这种练习方式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也提供了如何进行刻意练习的大方向,但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详细的进行刻意练习。 ## 1. 从传统的认知开始
对于取得卓越成绩的人,传统的认知会将其归功于“天赋”,从小到大,你一定听到过无数这样的声音: > 每位家长眼中都有一位“小明”存在,这位小明似乎永远比我们做得好,于是,家长会说:你看看人家小明,数字学得多好啊,人家是学数字的料。 > 或者,当你做一件事做得不够好时,家长会说“别灰心,你只是没有做这个的天赋,你做那个一定很擅长!” 这是我理解的关于成就认知的第一个阶段——**把所有的成就归功于天赋**。 但是,如果你对莫扎特、贝多芬这样的超级大师说他们的成就只是因为他们有天赋,他们一定会气得活过来,指着你的鼻子大骂:我付出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你特么居然说我是靠天赋! 幸好,现在的人没有那么傻,我们逐渐相信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因此才有了像“天才,是由1%的灵感和99%的汗水组成”这样的名言。 这是我所理解的关于成就认知的第二个阶段——**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但是,即便我们越来越理智,但对于一些开挂的存在,我们还是会把他们归功于天赋。比如说下面的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莫扎特,他牛逼到什么地步呢?6岁就跟着父亲在欧洲为上流人士做巡回演出,那时他的双手才只能勉强够得着琴键,而他一辈子创作的乐谱,交给普通人抄,可能都抄不完。 第二个例子,俄罗斯象棋大师阿廖欣,同时和26人下棋,注意,不是普通的下棋,是同时和26人下盲棋,什么意思,就是他自己看不到棋盘,而是由工作人员告诉他别人怎么走棋,他再告诉工作人员他下一步怎么走,然后工作人员再帮他挪棋,整个过程中,他看不到每一个棋盘和每一颗棋子,全靠记忆来记住26盘棋的所有每一步棋。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阿廖欣赢得了其中17盘,输了5盘,和了四盘。 第三个例子,大家可能都看过最强大脑,对里面的记忆大师王峰有一些印象,这也是这本书里举的一个例子,在2011年的世界脑力锦标赛上,王峰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当别人以每秒钟一个数字的速度向他念出数字之后,他记住了300个数字。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些人的这些技能,真的就是像开挂甚至是超自然现象一样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根本没法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到的!而这就是对于成就的第三个理解阶段——刻意练习。 ## 2. 如何证明刻意练习是有效的?
### 2.1 刻意训练的记忆大师 为了了解这些非凡的杰出成就是否是可以后天训练出来,作者找来了一位名叫法隆的实验对象,想要提升他的长时记忆,也就是像王峰那样的能力。 刚开始,并没有使用任何的训练方式,法隆只能够记住最多七位的数字,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能够记住七个随机数字。 而三天后,法隆能够记住9个数字了,虽然这还不够好。 在第五天的时候,情况变了,作者换了一种训练方法:比如,先从五个数字开始,如果法隆记住了,就接着测试6个数字,如果没有记住,就测试4个数字。 而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作者和法隆的训练方法不停改变,最终,经过200多次的练习,这个实验结束了,而这时的法隆,竟然能够记住82个随机数字! ### 2.2 刻意练习的威力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刻意练习作为一种训练方法的威力,它可以无限制地突破人类的极限,让自己成为开挂般的存在,就像超体中的Lucy一样。 而且,这个例子还只是作者作为研究者做的第一次记忆力实验,后面又进行了很多次实验。 在这些实验中,有一次因为被实验对象的原因而失败了,而训练效果最好的一次,达到了可以记录300个数字!整整超出了普通人的记忆极限40多倍! 这为我们证明了一种可能:人类大脑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而且,大脑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随着刻意练习的不断深入,大脑的组织会因为这些训练而发生变化,导致脑白质和脑灰质真多,来适应因为训练而导致的结果。 这个看似科幻的结果,已经在很多的实验中已经被证明。因此,大脑强大的适应能力,并不仅仅只是我们原以为的改变神经回路那么简单。 ### 2.3 破解“天赋论”
如果我们把大部分杰出人才的成就都归功于刻意练习的话,那么我们之前所认为的“天赋”论是怎么回事呢? 书中说出了我很认同的观点,即“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人们假设,天才在确定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时,这种假设会指向一些决定与行动。如果你以为那些不具备某方面天生才华的人绝不可能擅长于这方面的事情,那么,当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看到孩子不擅长做某件事情时,就会鼓励他去做别的事情。对看起来笨手笨脚的孩子,不会让他去搞体育;对那些唱歌不着调的孩子,会让他去试试别的;对那些不喜欢数字的孩子,会跟他们讲,他们不擅长数学。 于是,这些预言自然而然地成真了:人们认为这个搞不了体育的女孩,绝对不可能精通打网球或踢足球;人们觉得那个男孩是音盲,那他也绝不会去学习演奏某种乐器或者学唱歌;还有些孩子,人们觉得他们不擅长数学,等他们长大以后,自己也就信了。这种预言真的自我实现了。 当然,另一方面,当孩子从老师、教练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表扬,并且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支持和鼓励时,最终会比那些被告诉永远不要去尝试的孩子,能够更快地提升他们的能力,因此使所有的人相信,最初的表扬是有道理的。这又是一次自我实现了。 所以,这种“预言的自我实现”,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因果倒置:大家所认为的没有天赋,就不去做这件事情,但实际的根源在于,我因为种种外界评论而没有去做这样的事情,因此也就导致我并不存在做这件事的天赋。 ## 3. 如何刻意练习 那么问题来了,要达到开挂的等级,应该如何训练? 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大家对这个故事印象之深,也就不用我再废话了。但这样反复的练习,并不是有效的,因为**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进步。** 所以,如果只是我们常说的“把简单的事做很多遍”,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工作多年的人,可能还没有一个刚刚进入职场的人有能力,尤其是在医生的这个领域,如果一位工作几年的医生没有去学习一些逐渐流行的技术,只是就原来的知识不断重复练习,他是很容易被新人取代的,因为新进入的医生很可能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已经接受了新技术的教育。 而法隆的例子中,作者采用的训练方式,其实是精心设计的,是属于“刻意练习”。 ### 3.1 怎样刻意练习?
那么,什么是刻意练习呢?它应该包含这些要素: **1. 有明确定义的特定目标** 法隆在训练中,每个阶段的训练,都是有目标的,从最开始的七个数字,到后面的10个,再到20个,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 **2. 练习时方式专注** 在法隆的例子中,总共训练了200次,每一次的时间都不长,但在训练期间,是保持高度专注的。从人类极限的7个数字,到能够记忆82个数字,这样的时间累积远远不到1万小时,却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得归功于专注。 **3. 需要留意和处理练习中的反馈** 法隆的每一次训练结果,作者作为研究人员和导师,都及时给出了反馈,并做出训练方式的调整。 **4. 走出舒适区** 每到一个阶段,训练都会遇到门槛,比如法隆的例子中,刚开始突破7个数字的常规极限时。这时刻意练习的方式要求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找到更好的训练方法。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你会经历四个阶段。 首先,在第一阶段 ,你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一项事物产生兴趣,然后便会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的兴趣会逐步加深,然后便进入第二个阶段,变得认真起来,这时你可能清楚了这个行业里的大框架,也知道了这个领域里,谁是最厉害的人。 接着,如果你还有兴趣和激情的话,你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开始全力投入。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不断训练、根据训练结果的反馈,再不断调整你的训练方式,这是一个PDCA循环。 最后,随着全力投入和训练的时长不断增加,你开始成为这个领域小有成就的杰出人物,你需要进入第四个阶段,开始开拓创新,因为已经很少有他人的经验或训练方式能够帮到你,这时想要继续成长,你需要自己去摸索和成长,找到更好的练习方式。 ### 3.2 刻意练习的重要因素
在刻意练习中,有两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合理的训练方式** 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那么,刻意练习需要什么样的训练方式呢? 它应该是一套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并且它应该适合受训的人。比如,对于绘画0基础的我来说,使用达芬奇的训练方式肯定不适合,反而教幼儿园大班的训练方式肯定会更靠谱。 好的训练方式有多重要呢?这里要说一下马拉松的例子—— 1908年,约翰尼·海耶斯(Johnny Hayes)夺得奥运会马拉松冠军,当时的报纸把这场比赛描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比赛”。海耶斯不仅夺冠了,还创造了马拉松世界纪录,成绩是2小时55分18秒,差五分钟三个小时。 如今,距离海耶斯夺冠一个多世纪以后,马拉松的世界纪录已经刷新为2小时2分57秒,比他创造的世界纪录快了近30%,而且,如果你是年龄为18-34岁的男性,想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那么,只有成绩不低于3小时5分,才可能获得参赛资格。简单地讲,海耶斯在1908年创造的世界纪录,如果换到今天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中,只够刚刚赢得参赛资格。而且,你要知道,这项比赛吸引了大约3万名长跑者参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个世纪里,马拉松成绩有了如此突飞猛进的变化? 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训练方式的升级。 **第二,合适的导师** 我们刚分享了训练方式的重要性,但问题是,你如何知道什么是好的训练方式,以及什么是适合你的训练方式呢? 所以,你需要有一位在这个领域中比较杰出的人,来作为你的导师,帮助你制定训练计划、指导你训练并给你安排一些作业。 当然,这个导师并不需要是最好的,而需要适合你现在这个阶段,比如,你能想像莫扎特这样的顶级大师教我弹钢琴会有多么惨烈吗? 因此,随着你刻意练习的深入,你在这个领域的层次是会不断提升的,所以,在不同的阶段,你会需要不同的导师。 所幸的是,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相对来说,我们可以更容易的通过网络渠道找到这个领域中的杰出人士,比如,你想学做PPT,你会找到秋叶,想学习营销,你可能会找到李叫兽,想学习番茄工作法,你可能会找到我。 每一个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专家,但这些专家不一定有时间和精力来指导你,比如我想学赚钱,我很轻松的就能知道马云可能是全中国最会赚钱的人,但我就算找到他,他愿意鸟我吗? 那么,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其实,我们可以试着去分析和学习专家的经验,分析他们的成长路线,他们做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然后,针对这些分析进行分解,就成了我们自己一步步的练习目标。 如果你有幸能够找到一位愿意帮助你的导师,你还得注意,他是否有教学的能力,比如,通过我们对番茄工作法的训练,很多小伙伴现在能非常顺利地把番茄工作法运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但这些优秀的番茄工作法运用者,大多都不具备如何去教别人怎么使用。 能够把番茄工作法的理念说清楚很简单,但问题是,没有指导他人的经验,就不会知道在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针对每个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 ## 结语
书中的精华都在这了,看完这篇书评,再看一下我分享的书摘和思维导图,你就不用再阅读一次了。 思维导图和书摘,可以在公众号PomoNote中回复书名获取。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清单控沙牛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