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壮丁的职业规划 (original) (raw)

读这本书的时候反复在心里假设如果我是当时根据地的一个壮丁,将会选择什么样的应对之策,往往结论都是:什么选择都很苦。。。

当兵的风险和痛苦显而易见,以我的体会,最害怕的是战死或残疾,这在武器落后的中共军队是机率很高的事,家里有人当兵的邻居随时都能很清晰的提示你这种风险;另外出去当兵家里顾不上几乎是必然的后果,这里的顾不上包括:年迈的父母没饭吃,老婆被强奸、霸占或者通奸,家人被欺压等等。

但是留在家里也是谋生不易,要纳的公粮绝对不会少,还要抵抗不参军的舆论和现实压力。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在当时还是有相当一批年轻人是主动报名参军的。

乱世之中,无论国共双方还是日本人,都把农民当做汲取资源的对象,毫无人权可言,手段不同而已,但就是这一点不同,足以使中共获得远高于国民党的征兵效率。

回到本书,史料的价值很大,研究角度也很有启发,观点则见仁见智。

另有三个问题觉得值得深入探讨:

1、根据地土改使农村原来的贫雇农和游民或多或少得当了土地,另一方面这三类人因为生存压力也是参军最积极的,他们得到土地之后参军的动力相应就减弱了,土改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征兵的,中共如何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进一步而言中共自身是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关系的?难道土改的目的不是解决兵员和战争物资吗?书中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史料和论述不足,甚为缺憾。

2、书中农民角度的话语基本都摘自中共的报告,失真严重,从结果来看,那么多的年轻人为逃避参军自残甚至自杀,征兵过程之惨烈可见一斑;另外那些以各种方法逃走甚至公然反抗的逃兵,极有可能是战后心理综合症(PTSD)患者,根本不具备再上战场的能力,这群没有留下任何话语的年轻人在革命的宏大正当性下受到简单粗暴的道德谴责,实在是历史的悲剧。

3、作者在结语中似乎有意挑战“中共改变了政权不下县的政治传统”这一流传多年的观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反思,即使不能完全证伪,也能提醒我们要更贴近历史现实,关注中共政权深入农村的动态过程。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弱爆侠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