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墨河 (original) (raw)

从我记事起,我爸就一直在写字。

最早我们住在一个小房子里,屋里有一个书架,一张桌子,占了屋子的一半。书架堆满了字帖,桌上堆满了宣纸,毛毡垫上点满了墨水。那时候他还在武警学院当教员,写字只是他的爱好。他穿着军绿色的部队衬衫,拿一支毛笔,在白纸上写呀写,写完看一看,又表情凝重的揉成团,铺开一张新纸重新写。春夏秋冬,小房子里都堆满了纸团,满屋墨水味——小小的我并不觉得这是“墨香”,只是在客厅里跑来跑去,大呼小叫,感叹爸爸怎么每天写黑乎乎的东西,弄得自己也是黑乎乎的,有时候还不小心蹭我一脸。

早些年,我爸的心愿是,有一间他自己的书房,把门一关,烦扰的人事都散在门外。书房里要有一面大书架,要有一张大桌子。他有很多书,大部分是他自己的,另有一些是我爷爷给他的,大概还有一些是我叔叔的。他们都爱读书,珍惜书。爷爷读书尤为仔细,我曾翻过爷爷的书,每一页都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字迹端正,密而不乱。古老点的书,已经辨不出原书的字印,但纸页都保存完好。爷爷也写字,他小时学写颜体、魏碑,退休了开始写文征明的字。他生活节俭,把小桌放在窗前,读书写字都更愿意借天光,他每天用报纸来写,写了无数张报纸,最后用宣纸写一张最满意的挂起来。光去光来,他写得细致,认真,有乐趣。

爸爸继承了爷爷的认真和简淡,他的所求所愿不多,有书看,有字写,生活就很好。在我念小学后,他有了自己的书房,一面大书架,一张大桌子。可以把门一关,喝点小酒,尽情泼墨扔纸团。他性格温和,身型瘦小,但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呀,看起来书生模样,骨头里长了根牛筋。从部队转业后,他放弃了时人认定的“好机会”,在“奇怪”的目光里,顺从心意去了画院,成为了职业写字人,咕噜噜滚进了他的墨河。

在墨河里,很多人笑他“迂”,他不会主动用写字来亲近什么,换取什么。“时人不识予心乐”,冬天,暖了酒写字。夏天,写把扇解凉。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时至今日,我从小小的人长到漂泊他乡,爸爸也写过了大半人生。他经常与我说起他儿时在江西鄱阳生活的经历,生活艰苦,远离父母,但无拘无束,常寻一块青石板来画画,或窝在他祖母的怀里听故事。他说起一个乌云密布的夜晚,天上有巨人走过。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忧郁的小少年,常坐在鄱阳湖边,想见湖里的神仙。

怪不得呀,爸爸的字里有轻灵的云,也有浩渺水气。

-----------------------------------------------------------小采访的分割线--------------------------------------------------------

胡须猫: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书法感兴趣的?

王力农:最初不是对书法感兴趣,是想学画画。但我的爸爸说,不如学书法,字是打门捶,学书法好。然后身边也有这个环境,我的高中同学、好友何怀德和他的爸爸何龙昌先生都写书法。我在他家看见了董其昌、何绍基的真迹,很受触动,耳濡目染下兴趣就一点点积累起来了。

胡须猫:你是怎样来学习书法的?一天中大约有多少时间来写字?最近在临什么帖?

王力农:更多靠自己摸索,有过老师指点,也有从同道间交流得来。还有就是一边练,一边看古今有关书法的评论分析文章。何龙昌先生在我写字之初对我帮助很大,他特意从外地帮我买了本苏东坡的《丰乐亭记》,要我写它,说大多数人都在学欧颜柳,要独辟蹊径。但我那时耐心不好,没有真正理解,练了大半年又学黄庭坚的《松风阁》了,因为我在江西长大,想到黄庭坚也是那边的人,有亲近感。我的朋友怀德书法修养和眼界在同辈中很高,他的字朴茂厚重,书卷气重,是他让我慢慢懂得了书法的意蕴,终身受益。

另外,要找和自己心性相契合的古人的字来不断练习。我最早喜欢董其昌的字,他的字气息很好,但是写得不好就流滑,轻飘飘的。我写的比较多的是行书,有时其中略参草书,有些稍带隶意。楷书起初没写太久,后来觉得点画还不好,自己又回头补楷法。写董其昌时,觉得太过“飘逸”,又找汉代隶碑来补。所以我写字很不规矩,瞎折腾,过于随性。

我一周写个三四次。每天看帖,如果有个古代真迹馆就好,我愿天天在里面啃馒头不出来。最近读写的是颜真卿的《东方画赞碑》,以前也留意过一阵子,发现苏东坡、何绍基从里面学了很多。王字圣教序也时不时都要写,还有米芾的一些简札。书法我不痴,但生活中无法有其他爱好替代。研临前贤大师字,真如隔世与其面叙谈心,其乐也融融;夜深兴来挥毫时,纸上烟霞常自醉,不知东方之既白。

胡须猫:你喜欢哪些书法家?

王力农:各阶段喜欢的书家较多,举两个有点代表性的,一个是董其昌,三、四十岁时很喜欢他,他的笔致摇曳多姿,逸气满纸,同时还能够显现出一种冲淡之境。我以为他在艺术表现上是超过了之前的赵子昂的。但我学不好他,自己腕底还带出了很多毛病,所以就作罢了。康有为笑他的字摇摆怯弱,说“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这对我放弃不学也是有点心理暗示。到现在这个年龄,更喜欢颜真卿,就像年轻时不喜杜甫,经历世事岁月后时不时要翻翻《杜诗镜诠》一样。这是我写在一本书扉页上的话:“看鲁公之字,巍巍乎,磅礴伟岸,有高山仰止之。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丰腴饱满,感觉那胸襟气度,很是自信从容。

胡须猫:怎么看倪瓒和八大山人的字?

王力农:从书法本身讲,倪瓒比八大山人好,但两人书法的意味都非同寻常。同是遗民情结,隐而不仕,心中块垒却无法消解。所以,表面洁身自好实则最富郁勃之气,看似不食人间烟火而最难忘却世情!倪书得晋人遗绪,我喜欢倪瓒的小字,有一种冷冷的感觉,有独特的味道。八大从香光(董其昌)出,参以篆意自成一格,皆怀远不群。我赏其二人意趣。

胡须猫:“书为心画”,你认为你的书法个性特点是什么?

王力农:个性特点即风格,作为生活中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显而易见的个性,但在艺术中,创作家要在他的作品中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却不是可以预设或人为制造的,它是长期生活、艺术积累的结果。

我喜欢雅拙一路的书法风格,所以留心和练习也多朝这个方向。王羲之、虞世南、宋四家、董其昌、王宠主要是雅,汉碑、颜真卿、王铎、何绍基、还有些隋代墓志主要风格是朴拙。这些我都练过,所以形成我现在字的样子。

胡须猫:现在的年轻人对书法感兴趣吗?怎么看待书法艺术的“古”与“新”?

王力农:我身边有很多年轻人喜欢书法,愿意学习。书法,并不只是技巧学习,更是以先贤大师的内美味楷模,修习滋养好你自己。所以,中国书法是艺术,可自在秉笔挥写,以审美的人生态度观照心性,又不是纯艺术,因为它有深切人伦关怀,这是它最需传承的文化价值。

我比较保守,赞同在传承的过程中寻找定位自己。新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新。传统是一条河,如果你属于这条河,你就在这个流程中。它同时间一样,不停的向前,不能返回也不会重复。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融合而闪现。

胡须猫:你认为经典是什么?

王力农:经典,借用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它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忠诚地阅读的东西。

倪瓚小字在元人书法中别具一格,此为将倪体放大书写的习作。倪瓚诗一首:溪水东西合,山家高下居。琴书忘產业,踪跡隐耕渔。积雨客留宿,新晴人趁墟。厌喧来洗耳,清此远前除。

老子《道德经》摘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八大山人题画诗:侧闻双翠鸟, 归飞翼已长。 日日云无心, 那得莲花上。

这是我理解这句话的笔墨形相。贯休和尚诗句:禅客相逢只弹指

柳宗元诗一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习作受到现代构图启示,大小疏密对比,张力感较强,予人一种醒目的特殊效果。我虽偏爱传统文人书画之意趣,但并不排斥对新形式的有益探寻。

“酒后挥毫常称快,醒看骄慢不成篇”,吾亦告诫自己酒后勿书。但此习作虽酒后偶得,却又私爱之。奈何!张雨诗一首:山空始见水泉涸,寒至乃索衣裘迟。莫谩题诗将寄远,不多故旧在京师。

▵小扇 王维诗一首:独坐幽篁里,弹琴復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胡须猫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