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读书笔记 (original) (raw)

正如书后的评论所述,“本书虽然精简,但论尽了民族主义所有关键领域,包括了渊源及相关历史演进”——史密斯的这本著作本身就依托在关于民族主义讨论的学术历史中。因而,如果我们试图寻找这本著作之前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只需进入到其中的内容即可。

作者在前两章率先梳理了民族主义的核心概念,并分析了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诸含义,史密斯总结出最为重要的五条并加以论述。其中,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民族的归属情感或意识是较为笼统的说法,也较容易被理解。其后三条,民族的语言和象征、民族的社会和政治运动以及民族的意识形态则是“民族主义”这一术语被真正理解的关键,这些内容也将贯穿全书,不断被提及。而关于民族主义本身的定义,史密斯总结为“民族自治、民族统一、民族认同”三个民族主义者理想的共同因素。而关于最为棘手的民族与族群的概念区别问题,史密斯给出的三个主要标准是:祖地(疆域)、共同文化因素、成文民族历史。之后他又通过区分“民族国家”和“民族的国家”解决了民族国家理论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与此同时,他承认民族认同是一个不同时代“再解释”的过程。在分析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时,史密斯特别关注了“自愿论”(人们对民族的自然认同)和“有机论”(民族主义生物决定论)的争议,并批判了与之对应的“公民的”和“族群的”民族主义,从而明确民族主义的基本原则、理想和核心观念作为跨越时间的文化常量之特征。

随后的三、四两章,作者回顾了研究民族主义的几种主要范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对这些范式具有批判性的新研究领域。现代主义和永存主义从字面上即可理解,前者主张民族是现代化的产物,而后者则认为民族在现代化之前就已产生。原生主义源自卢梭的“自然主义精神”,注重民族产生的生物性和文化基础,并强调民族的个体成员对这种原生性的感受和信任。史密斯提出的族群—象征主义则由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为着眼点寻求进入并理解族群和民族主义的内在世界,反对族群和民族的简单线性演进,将民族和族群视为更为广泛的“族群—文化”共同体家族的一个部分。在这些范式的框架下,史密斯在争论中提取了“意识形态与工业主义、理性与情感、政治与文化、精英与日常的民族主义、建构与再诠释”五个主题进行探讨。这些探讨的核心问题无疑是分辨,民族究竟是工业化的产物和精英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认同和历史情感的塑造。对于从主观和客观、集体和个人的种种解释,史密斯较为包容和保留,并在对各种学说的批判中透露出自己的态度。他既批评赫克特的“理性选择”学说,又反对康诺的极端现代主义;既批评浪漫主义者将民族主义者简单归结为情感问题,也反对不满霍布斯鲍姆的机械论将民族变为社会工程的产品。

在书的最后两章,作者描述了由不同理论和方法提供的“民族的历史”,并对民族主义的未来做出了展望。现代主义中最有代表性的核心观念有二——民族是被建构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在全球化时代变得过时。作者将对其的批评进行转述,并在转述中加入自己的看法。作者用英格兰的个案提出了“民族”概念的古今差异,并列出了黑斯廷的反对观点,以犹太人和希腊人为论据证明民族的延续性,并以此对于固定疆域、大众公民性、共同文化作为民族的界定标准提出了质疑。这一系列分析中作者同样采取了包容调和的态度,否定决定性因素,并总结了民族主义运动的三个特点,提醒我们同样要重视民族的内在历史。关于民族以及民族主义的前景,作者则否认了全球化和现代性会瓦解民族主义的观点,并运用之前理论范式的逻辑结构,加以科索沃、南斯拉夫等民族冲突地区,印度、安哥拉等后殖民国家的论据支持,从历史习俗、政权合法性、主权重要性、现实经验依据、民族认同的“再诠释”传统、被殖民国家的需要、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塑造、民族主义的国际化、不平等的族群历史、民族持久性的神圣基础等多个角度论证,最终得出了民族主义在未来将继续兴盛和民族认同继续作为国家基础构件的趋势和结论,为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未来给出了自己的洞见。

这本著作融会各种流派对民族主义的解释的同时展现自己的观点,承前启后,必将是之后民族主义研究绕不过的一本重要著作。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李冬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