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当初没读《哈利波特》 (original) (raw)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不知有多少人是在少年时读到《哈利波特》的。我至今仍记得当年身为一个麻瓜的自己是如何被魔法学院和少年哈利的命运深深吸引(当然我现在也还是一枚麻瓜)。勇气和成长,再加上魔幻的世界设定,毋庸置疑就是最吸引孩子们的超强磁铁。
这些年随着网络小说的流行,已经让人对魔法世界有些麻木了,很难再找到读《哈利波特》时的那种悸动。所以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读《狐狸男孩》的。
《狐狸男孩》的作者是米拉·巴尔托克。她是一个写了28本童书的作家,也有一本成人小说作品《记忆宫殿》,获得了当年的最佳书籍。身为一个高产女作家,是很容易被拿来和J.K.罗琳对比的。巴尔托克的这部《狐狸男孩》也有相当值得乐道的话题,即本书在还未成稿,仅有一个剧情大纲的情况下就被售出了百万美金的电影版权。也就是说,这是一部铁定会拍成电影的小说。
对于笃定会搬上荧屏的作品,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影响。罗琳在写哈利波特后几部的时候,明显比第一部画面感更强,场面更复杂,就连用词也从适合儿童阅读的分级渐渐变难。巴尔托克也是如此,也许没有那百万美金的电影版权,这部作品会更细腻一些,更注重人物的内心表达,也更适合孩子们阅读。这个答案不得而知。
——我是以下部分有剧透的分割线——
大体来说,这部作品可以视为《哈利波特》与《雾都孤儿》的混合体。既有脑洞大开的混血种阶级对立的世界观设定,又有一个孤儿探索身世的旅程。非常容易理解这个故事大纲为何会被高价买下,准备搬上大屏幕。无非是恰到好处的对社会阶层的暗讽,加上爱与勇气的主旋律,刚好又遇上《寻梦环游记》大火,于是成就了这部《狐狸男孩》。
详尽地对人物和故事的分析,其实没什么意义。我想从孩子们阅读一个有趣的冒险故事的角度来谈谈这本书。本书最打动人的一个主题在于孤儿狐狸混血种男孩对于自己使命的探求。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使命的,至于是什么样的使命,需要我们付出一切努力去寻找。
这个立意起点非常高。80后90后所读的童书,主旋律大多是,爱、勇气、友情、亲情这些价值观。说实话这些东西当时看的时候很热血,过后其实很难剩下些什么,因为太过正确了。
然而00后10后这些孩子,更自我,更不受规则的约束。对于他们来说,寻找自我,发掘自我的价值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事情。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来到世上?我来世上要做什么?这是书中狐狸男孩追求的答案,也是对于当今的孩子们来说振聋发聩的自我质疑。我几乎可以看到无数少年在读到这些问题时胸中顿生块垒的情景。
找到自己的使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狐狸男孩从头到尾并没有变强,他只是在追寻这三个问题答案的路上越走越远。从一开始在名为“家”的孤儿院中受尽欺负也不曾妄想离开,到为了追寻自己的宿命鼓起勇气乘着同伴小可制造混乱的时候逃出孤儿院。身为一个受到歧视阶层混血种的懵懂小子,为了追寻身世的秘密在光明镇艰难地谋求生存,像《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一样误入贼窝,却苦苦坚守底线,到无意中得知孤儿院长杜疮企图消灭世间一切音乐的阴谋后主动寻找伙伴去挑战自己的童年阴影。
狐狸男孩亚瑟其实并没有多少选择。他要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只能一边害怕一边向前,这是一条单行道,没有回头路。
其实细究起来,情节转折多少还是有点生硬,尤其是小偷头子老五从天而降救了众人的剧情,有一种强行happy ending的感觉。但是有那三个问题,就足矣。一本书哪怕只有一个点,触动了心灵,就是一本绝世好书。想想如果当年我们看的不是主讲爱和死亡的《哈利波特》,而是《狐狸男孩》,也许会遗憾错失了一部经典巨著,但一定会被追寻自我的旅程深深触动。或者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的人生选择,谁又知道呢?
幸好我们的孩子们不用选择,他们可以既看《哈利波特》,又读《狐狸男孩》,带着更多的爱,去追寻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何其幸也!
我是亦君,欢迎关注!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亦君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