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这里要附带一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和意义的重要,不应太侧重于衡量当时知识分子所提出革新方案的成效性,而应正视他们能无所回避、勇于揭露要中国摆脱厄运、走向现代化所必须面对的全盘问题。只有到此地步,中国人对自己的困境才算有彻底的认识。他们这一代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无庸讳言到今日尚未达成,因而五四时期所标示的改革课题仍具有生命力。可以断言,在此后的中国,只要知识分子仍旧被视为或自视为是推动历史的先驱力量,相信五四运动于知识界仍然有历久常新的魅力。不过笔者却认为,在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知识界能发挥了主导和主体作用的,只能是二十世纪初头的三十年间,这期间也正是由传统士大夫向近代型知识分子转化成功的第一代的形成和成长的时期。
其次,除了近代中国革新运动愈步趋深入,以至到五四时期而有一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的历史进程外,我们不能忽略与这个历史进程相凑泊...
这里要附带一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和意义的重要,不应太侧重于衡量当时知识分子所提出革新方案的成效性,而应正视他们能无所回避、勇于揭露要中国摆脱厄运、走向现代化所必须面对的全盘问题。只有到此地步,中国人对自己的困境才算有彻底的认识。他们这一代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无庸讳言到今日尚未达成,因而五四时期所标示的改革课题仍具有生命力。可以断言,在此后的中国,只要知识分子仍旧被视为或自视为是推动历史的先驱力量,相信五四运动于知识界仍然有历久常新的魅力。不过笔者却认为,在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知识界能发挥了主导和主体作用的,只能是二十世纪初头的三十年间,这期间也正是由传统士大夫向近代型知识分子转化成功的第一代的形成和成长的时期。
其次,除了近代中国革新运动愈步趋深入,以至到五四时期而有一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的历史进程外,我们不能忽略与这个历史进程相凑泊的第一代近代型知识分子的形成的历史条件。拙稿下面则试图从新文化运动溯源作条理去展示第一代近代型知识分子的形成之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作者简介 · · · · · ·
陈万雄,一九四八年生于广东省东莞县。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历史系毕业,随之入中文大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一九七七年赴日本国立广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又在港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除曾兼任香港树仁学院和岭院学院讲师外,自日归港后,一直在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工作。现担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专著有《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一九七九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 · · · · ·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新青年》及其作者
第一节 同仁杂志时期
(1915年9月―1916年2月)
第二节 作者群的开拓
· · · · · · (更多)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新青年》及其作者
第一节 同仁杂志时期
(1915年9月―1916年2月)
第二节 作者群的开拓
(1916年9月―1917年3月)
第三节 北京大学革命派的阵地
(1917年3月―1920年)
第一节 运动的发轫
第二节 运动的指导力量
第三节 启蒙者的角色
第五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反传统思想
第一节 清末的反传统思想言论
第二节 清末反传统思想与五四时期的渊源
第六章 清末民初的文学革新运动
第一节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
第二节 其他方面的文学革新活动
第七章 结论:革命家与启蒙者的双重角色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清末民初代表革命党激进派的文化革新思想和活动,堪可注意的有三方面。 一、清末民初代表了革命党激进派的文化革新思想和活动,除政治思想主张以革命代替改良外,确在内容上也有别于维新改良派,泾渭相当分明,而且才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源流。 二、清末民初较倾重文化教育革新的革命知识分子,不少正是十年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三、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基本上在清末民初已被提出,虽周匝签悉有所不如,两者却有不能否认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力量,不仅原属辛亥革命力量的一部分,而且与辛亥革命的革命知识分子基本上为同一世代。进一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力量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代“近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代“近代主义者”。深重的民族危机的历史环境与适逢其会的历史仅见的教育背景,赋予这一代“近代主义者”强烈的历史性格。从这些历史性格去分析,可以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丰富的内容。p182 (查看原文)
Luna
2022-10-12 23:01:07
—— 引自章节:第七章 结论:革命家与启蒙者的双重角色
丛书信息 · · · · · ·
海外学人丛书(共16册), 这套丛书还有 《论戴震与章学诚》《悲剧哲学家尼采》《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等 。
喜欢读"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的人也喜欢 · · · · · ·
浅海 2022-12-05 13:39:43 北京
0 有用
常被人引用。所以到新文化时期,旧学被林纾代表本就显示它的溃不成军。但换言之,新文化运动正是一个公开的“总攻”,仍是承前启后的大关节,冲决网罗最后也最大的呼救,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开始。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的书评 · · · · · ·( 全部 4 条 )
小麦兜 2020-01-24 20:02:1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版
全书主要论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章 《新青年》及其作者 已有研究不足: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一刊一校(《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倡导新文化的力量集结过程,及相互间的人际关系,缺乏系统研究。 作者论点:1、对《新青年》杂志的作者组成进行三阶段的划分。 首章中的主要人物介绍勾勒出历史人物... (展开)
百泉轩 2009-03-22 23:01:23
“除胡适个别人外”
老先生案头工作还是做得很足的,是真正做学术的样子,值得学习。 憋着一股劲看到最后,就是想看作者到底想说些什么。结论部分有言:“......除胡适个别人外,他们都是政治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大都与清末民国间的政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学者、革命者和教育者集于... (展开)
单小丘 2008-03-30 16:31:58
资料搜集型的论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其实算不上精彩,一篇有点老套的冗长论文而已.在复旦庆云书店翻到这本书,打三点五折后才四块钱,所以就买了.草草地看了一遍.陈万雄是个勤奋的人,将《新青年》翻得很仔细,上面的各个作者一一统计归纳.还讲了陈独秀老家安徽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状貌。力图说明的是辛亥革命与五四... (展开)
> 更多书评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