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道教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儒教与道教》内容简介: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由于《儒教与道教》的研究而被西方汉学界誉为中国学研究的“伟大的外行”。在《儒教与道教》中,韦伯对世界各主要文化的经济伦理原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个主要方面,并将它们与西欧及其他社会中的类似方面进行比较,同时从“物质”和“观念”因素方面论述了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理性”精神的原因。《儒教与道教》是海外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必引的名著之一。
儒教与道教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也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印度宗教》、《古代犹太教》、《经济与社会》、《社会科学方法论》、《普通经济史》等。
目录 · · · · · ·
译者的话第一篇 社会学的基础 第一章 城市、诸侯与神明 一 货币制度 二 城市与行会 三 诸侯的行政与神的观念:与中东相比较 四 中央君主的具有神性的祭司地位 第二章 封建的与俸禄的国家 一 采邑制度的世袭神性的特性 二 统一的官僚体制国家之恢复 三 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吏 四 公共的负担:徭役国家与租税国家 五 官吏阶层与按配额征收的赋税 第三章 管理与农业制度 一 封建制度与财政制度 二 军队组织与王安石的改革尝试 三 国库对农民的保护及其对农业状况所造成的结果 第四章 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一 资本主义依存关系之缺乏 二 氏族组织 三 中国村落的自治 四 氏族对经济关系的羁绊 五 家产制法律结构第二篇 正统 第五章 士人阶层 一 中国人文主义的仪式主义的和以管理技术为取向的性质向和平主义的转变 二 孔子 三 考试制度的发展 四 儒家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五 士人阶层的等级性质——贵族与贡生的荣誉 六 君子理想 七 官吏的威望 八 经济政策的见解 九 士人阶层的政敌——苏丹制与宦官 第六章 儒教的生活取向 一 官僚政治与僧侣统治 二 缺乏自然法与形式的法逻辑 三 自然科学思维之欠缺 四 儒教的本质 五 形而上学的摆脱与儒教的入世的本质 六 礼的中心概念 七 孝 八 经济思想与对专家的排斥 九 君子理想 十 经典作家的意义 十一 正统教义的历史发展 十二 早期儒教的激越 十三 儒教的和平主义性质第三篇 道教 第七章 正统与异端 一 中国的教义与仪式 二 隐修思想与老子 三 道教与神秘主义 四 神秘主义的实际结果 五 正统与异端学派的对立 六 道教的长寿术 七 道教的僧侣统治 八 佛教在中国的一般地位 九 巫术理性的系统化 十 道教的伦理 十一 中国的正统与异端的伦理之传统主义性质 十二 中国的教派与异端迫害 十三 太平之乱 十四 发展的结果 第八章 结论:儒教与清教译后记
译者的话第一篇 社会学的基础 第一章 城市、诸侯与神明 一 货币制度 二 城市与行会 三 诸侯的行政与神的观念:与中东相比较 四 中央君主的具有神性的祭司地位 第二章 封建的与俸禄的国家 一 采邑制度的世袭神性的特性 二 统一的官僚体制国家之恢复 三 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吏 四 公共的负担:徭役国家与租税国家 五 官吏阶层与按配额征收的赋税 第三章 管理与农业制度 一 封建制度与财政制度 二 军队组织与王安石的改革尝试 三 国库对农民的保护及其对农业状况所造成的结果 第四章 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一 资本主义依存关系之缺乏 二 氏族组织 三 中国村落的自治 四 氏族对经济关系的羁绊 五 家产制法律结构第二篇 正统 第五章 士人阶层 一 中国人文主义的仪式主义的和以管理技术为取向的性质向和平主义的转变 二 孔子 三 考试制度的发展 四 儒家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五 士人阶层的等级性质——贵族与贡生的荣誉 六 君子理想 七 官吏的威望 八 经济政策的见解 九 士人阶层的政敌——苏丹制与宦官 第六章 儒教的生活取向 一 官僚政治与僧侣统治 二 缺乏自然法与形式的法逻辑 三 自然科学思维之欠缺 四 儒教的本质 五 形而上学的摆脱与儒教的入世的本质 六 礼的中心概念 七 孝 八 经济思想与对专家的排斥 九 君子理想 十 经典作家的意义 十一 正统教义的历史发展 十二 早期儒教的激越 十三 儒教的和平主义性质第三篇 道教 第七章 正统与异端 一 中国的教义与仪式 二 隐修思想与老子 三 道教与神秘主义 四 神秘主义的实际结果 五 正统与异端学派的对立 六 道教的长寿术 七 道教的僧侣统治 八 佛教在中国的一般地位 九 巫术理性的系统化 十 道教的伦理 十一 中国的正统与异端的伦理之传统主义性质 十二 中国的教派与异端迫害 十三 太平之乱 十四 发展的结果 第八章 结论:儒教与清教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由理念所创造出的世界图像,常如铁道上的转辙器,决定了轨道的方向。在这轨道上,利益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的行为。 历史的步伐时快时慢,然而其深层的结构或力量却只能从一个长时期中来了解及掌握。 ... 对下一代的期望仍在中举做官,而土地更是被当做一切财富中最为可靠的一种。这种模式的“经营”,在韦伯看来,只能算“掠夺式的资本主义”,而与西方近代理性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恰好背道而驰。 话说回来,尽管韦伯认为中国家族伦理的强固存在,是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重大因素之一,他并没有说这样的一种组织及其伦理就不能接受资本主义——至少在技术层面上。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言 - 采邑本身的世袭性格,并不(像西方后来的发展那样)具有决定性,而毋宁被认为是一种恶习。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共319册), 这套丛书还有 《欧几里得在中国》《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德与礼》《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等 。
喜欢读"儒教与道教"的人也喜欢 · · · · · ·
江海一蓑翁 2014-11-14 14:27:35
16 有用
韦伯的这部名著并不是要简单介绍和分析中国主要宗教的发展史,而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等角度,全方位分析传统中国不能产生适应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理性精神的深层次原因。他的论述视角是西方式的,引用的材料也多为二手材料,论述过程中也时刻不忘用西方的宗教和经济状况来反观中国;正因为如此,书中难免会出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隔膜和错误。然而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部关于中国的宗教社会学经典之作,比国内很多分析中... 韦伯的这部名著并不是要简单介绍和分析中国主要宗教的发展史,而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等角度,全方位分析传统中国不能产生适应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理性精神的深层次原因。他的论述视角是西方式的,引用的材料也多为二手材料,论述过程中也时刻不忘用西方的宗教和经济状况来反观中国;正因为如此,书中难免会出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隔膜和错误。然而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部关于中国的宗教社会学经典之作,比国内很多分析中国没有自发产生资本主义的书要有见地得多。 (展开)
匆匆读过。第一,韦伯认为儒教中国缺乏新教式伦理,所以近现代以降的中国无法像西欧一样实现资本主义式发展,其实这种视角在明治初期即已存在,而且早就预备好了对韦伯的反驳:中村正直与津田真道等人力倡新教伦理,但是他们也并未彻底放弃儒家学说,甚至十分注重二者间的共性,而日本同样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完全可以诞生于新教伦理与儒教思想的妥协与共性之上。第二,韦伯这书为文学和思想的比较研... 匆匆读过。第一,韦伯认为儒教中国缺乏新教式伦理,所以近现代以降的中国无法像西欧一样实现资本主义式发展,其实这种视角在明治初期即已存在,而且早就预备好了对韦伯的反驳:中村正直与津田真道等人力倡新教伦理,但是他们也并未彻底放弃儒家学说,甚至十分注重二者间的共性,而日本同样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完全可以诞生于新教伦理与儒教思想的妥协与共性之上。第二,韦伯这书为文学和思想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平行研究也可以做出精品(精品绝不意味着四平八稳,没有争议,甚至恰恰相反,一部论争型著作更具价值),而其核心在于以自己的思想与话语重新结构文献,而不是在材料的后边追得气喘吁吁(化用德里达语)。最后,贯穿全书的“李格”就是理雅各啊,第141页注二里的“陈秀同”应该是指留法的“陈季同”。 (展开)
儒教与道教的书评 · · · · · ·( 全部 75 条 )
神威 2012-02-10 17:06:26 商务印书馆2004版
儒教与道教 笔记
这本薄薄的不到三百页的册子,花了我三天,因为读严肃书籍如临大敌是必要的,也因为译者译的实在有点硬 这是读马克思韦伯的第一本书,感觉还是很不错的,韦伯擅长思辨与逻辑推演,经常给出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论点,而韦伯对中国历史的一知半解也暴露的很明晰,很多问题他引用的论... (展开)
Kevin Lee 2008-10-16 14:51:00 商务印书馆2004版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来源自wiki: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清教徒的对照,他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专注于早期的中国历史,尤其是诸子百家和战国,在这个时期... (展开)
理一分殊 2019-11-05 21:09:03
苏国勋等:走出韦伯神话——《儒教与道教》发表百年后之反思
韦伯之《儒教与道教》一书,连同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许多人接受了韦伯或者漫画化了的韦伯观念,即只有新教支持资本主义,儒家不利于经济发展。 清算韦伯是儒家在思想学术上得到重估的前提之一。为此,弘道书院联合开放时代杂志... (展开)
kethy 2008-08-26 06:34:03
儒教传统、科举制度与文人治国——《儒教与道教》相关章节的思考
马克斯·韦伯(Marx Weber)是近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名字与涂尔干和马克思的名字一起,被奉为社会学的“三大神明”。德国特色的大学制度造就了韦伯的博学多才,使他具有极其宽广的学术涉猎范围。他的思想体现在著作上,他的著作自然也就富含多种学... (展开)
fka EyeCU 2014-01-16 22:31:2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儒教与道教》读书笔记
导言 虽然此书名为《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但是内容却并不是仅仅介绍中国的宗教那么简单。首先,韦伯写作宗教社会学系列的目的是阐释为什么资本主义仅只在欧洲得到发展而没有在其他文明中开花结果。其次在他看来宗教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宗教现象的本质,而是因宗教... (展开)
chen 2014-10-24 18:37:24 商务印书馆2004版
信任与冷漠——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信任与冷漠——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如果把中国社会数千年来的积淀比作一个茂密的森林,那么韦伯在做中国研究时的形象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寻找新植物的植物分类学家。这个森林里的一切皆是全新的,每每看到与西方相似的植物便会引起他比较的欲望和联想。可惜的是,他仿佛是第一个... (展开)
璟 2012-07-09 22:24:31
整理
韦伯是睿智深刻的。可惜这个版本翻译不太好,本应在流畅自然的语言中大放异彩的真知灼见,被生硬、枯燥、逻辑性差的翻译消减了光芒。有些词语恐怕翻译得不够准确(贯穿全书始终的“帝国”翻译成“国家”可能更合适,“氏族”翻译成“家族”可能更合适),很多语句逻辑很不符合... (展开)
> 更多书评 7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