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十八讲 (original) (raw)
敦煌学十八讲
作者:荣新江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1-8-1
页数: 332
定价: 32.00元
装帧: 简裝本
ISBN: 9787301047712
豆瓣评分
5星
49.8%
4星
43.4%
3星
6.7%
2星
0.1%
1星
0.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共十八讲,内容涉及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藏经洞的发现及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考古与艺术、语言文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影响及贡献,以及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
敦煌学十八讲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荣新江 男,河北人,1960年生于天津。1978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85年研究生毕业。曾走访英、法、俄、日等海内外敦煌收藏单位,著作《于阗史丛考》、《归义军史研究》、《涨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鸣沙集》等。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唐研究》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编委、《中国学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目录 · · · · · ·
绪论/1
一 何谓“敦煌学”/1
二 敦煌学的现状/2
三 敦煌学研究的旨趣和难点
--以归义军史研究为例/4
1. 归义军研究的旨趣/4
· · · · · · (更多)
绪论/1
一 何谓“敦煌学”/1
二 敦煌学的现状/2
三 敦煌学研究的旨趣和难点
--以归义军史研究为例/4
1. 归义军研究的旨趣/4
2. 归义军吏研究的难点/5
四 本书的基本内容提要/7
.
第一讲 中国历史上的敦煌/12
一 两汉时期的敦煌/12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14
三 隋唐时期的敦煌/17
四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21
五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22
六 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25
.
第二讲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30
一 张骞西行与丝路开通/30
二 文化昌盛与莫高窟的开凿/33
三 隋唐盛世与国际都会/37
四 佛教独尊与吐蕃、归义军的贡献/41
五 丝路改道与敦煌的衰落/43
.
第三讲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48
一 王道士其人/48
二 藏经洞的发现/49
三 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早期流散/51
1. 廷栋旧藏/51
2. 叶昌炽旧藏/53
3. 端方旧藏/58
4. 苏子培旧藏/59
5. 陆季良旧藏/60
6. 其他散出的文献/60
四 敦煌宝藏的命运和王道士的下场/62
.
第四讲 敦煌藏经洞的原状及其封闭原因/68
一 藏经洞的原状/68
二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藏经状况/73
三 构成藏经洞内涵的各种材料/75
四 封闭原因/78
.
第五讲 敦煌宝藏的收藏与整理/87
一 斯坦因收集品/87
二 伯希和收集品/97
三 奥登堡收集品/102
四 中国收集品/103
五 日本收集品/106
六 其他/108
.
第六讲 于阗、龟兹、楼兰、高昌宝藏的争夺/112
一 “西域古物争夺战”的序幕/112
二 二十世纪初叶的西域考古调查/116
1. 斯文赫定的踏查/116
2. 斯坦因的三次中亚考古调查/118
3. 俄国考察队/119
4. 德国吐鲁番探险队/120
5. 大谷探险队/122
6. 法国伯希和探险队/124
三 西域考古的学术收获/125
1. 于阗/125
2. 龟兹、焉耆/126
3. 楼兰、尼雅/126
4. 高昌/127
.
第七讲 敦煌学对欧美东方学的贡献/131
一 俄国/13l
二 英国/134
三 法国/136
四 德国/139
五 其他/140
.
第八讲 中国和日本的敦煌学研究/147
一 中国/147
1. 京师大学堂的学者开创了中国的敦煌学/147
2. 二十至四十年代的贡献/150
3. 五十年代到“文革”的成果/157
4. “文革”以后至今的热潮/158
5. 总结/159
二 日本/160
1. 从初始到四十年代的研究/161
2.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热潮/161
3. 八十年代至今的成果/164
.
第九讲 敦煌学与隋唐五代政治、经济史研究/172
一 文书制度/172
二 官制与法制/176
三 兵制/179
四 均田、赋役制度/180
五 政治史/182
.
第十讲 敦煌学与中古社会史研究/186
一 人口与家庭/186
1. 人口/186
2. 家庭/188
二 土族与基层社会/189
1. 士族/189
2. 社邑组织及其运营/190
三 佛教教团与僧尼生活/192
1. 佛教教团/192
2. 僧尼生活/193
四 敦煌文献中的民俗资料/195
1. 节日/195
2. 衣食住行/196
3. 婚丧/197
4. 民间信仰/198
5. 娱乐/199
.
第十一讲敦煌学与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203
一 吐蕃史/203
二 吐蕃统治敦煌/205
三 禅宗人藏与汉藏文化交流/207
四 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209
五 于阗王国/210
六 粟特聚落/211
七 三夷教/213
八 求法僧的记录/216
.
第十二讲 敦煌佛教、道教文献的价值/220
一 敦煌佛典概说/220
二 敦煌佛典的价值/222
1. 古写本的校勘价值/223
2. 初期禅宗典籍和史料的发现/223
3. 古佚佛典对佛教史的价值/225
4. 疑伪经/227
三 敦煌的道教文献/229
附 唐代西州的道教/230
.
第十三讲 敦煌四部书抄本与中古学术史研究/235
一 经部/235
二 史部/237
三 子部/242
四 集部/244
.
第十四讲 敦煌学与语言文学研究/248
一 汉语/248
1. 音韵/248
2. 文字与训诂/249
二 胡语/249
三 俗文学/251
1. 讲经文/252
2. 变文/253
3. 因缘/255
4. 词文/255
5. 话本/256
6. 故事赋/256
7. 俗赋/257
8. 曲子词/257
9. 通俗诗/258
.
第十五讲 敦煌学与科技史研究/261
一 天文学/261
二 数学/263
三 医药学/264
四 造纸和印刷术/266
.
第十六讲 考古、艺术视角中的敦煌/270
一 石窟形制与艺术风貌/270
二 雕塑艺术/276
三 敦煌壁画/283
1. 佛说法图/283
2. 佛传图/284
3. 本生图/285
4. 菩萨图/286
5. 经变图/287
6. 瑞像图/292
四 石窟装饰图案/292
五 莫高窟以外的石窟群/295
.
第十七讲 敦煌写本学/302
一 纸张和形制/302
二 字体和年代/308
三 写本的正背面关系/310
.
第十八讲 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314
一 关于伪本的最新说法/314
二 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317
1. 要明了清末民国的历史和相关人物的事迹/317
2. 要弄清藏卷的来历/319
3. 要弄清文书的格式/321
后论/325
参考文献/328
后记/33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汉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是,东面始于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咸阳,一条路沿泾河而上,经固原、景泰进入河西走廊;另一条路沿渭水西行,经陇西、金城(今兰州)进入走廊。沿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张掖、酒泉,到敦煌。由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焉耆、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到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月氏(在今阿富汗)、康居、奄蔡、安息(今伊朗),最远可达大秦(罗马帝国)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 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到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查看原文)
荷心 2赞
2015-01-29 11:04:08
—— 引自第50页 -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和总要城市,其他语言在这里流行的情况与藏文相似。在敦煌,八世纪时曾有一个人数颇多的粟特人聚落,吐蕃统治以后,由粟特人组成的从化乡已不复存在,但粟特人还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才可能消失,所以,藏经洞里有十世纪的粟特语文献是不足围棋的。回鹘,于阗文献的保存更容易理解,因为曹氏与甘州回鹘和于阗国有着姻亲关系,终十世纪,敦煌与甘州回鹘、西周回鹘和于阗国间的往来不断,许多回鹘和于阗人长期留在敦煌,许多呼呼、于阗文佛典或文书就出自这些人的手臂。同事,归义军的僧俗民众也不乏懂的回鹘、于阗文者。 我以为最优肯能促成藏经洞封闭的时间,是1006年于阗王国灭于黑韩王朝一事。 从1002年往后,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历史时间,首先就是1006年于阗佛教王国灭于信奉伊斯兰教的黑韩王朝事件。由于于阗与沙洲的姻亲关系,970年于阗国王曾致函其舅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请求发兵援助抵抗黑韩王朝。于阗陷没后,大批于阗人东涛沙洲,甚至远到青海。在藏经洞中有一批相当完整的于阗文佛典,许多是于阗王尉迟输罗和尉迟达磨时写成的。它们或许是写后不就,就在佛教像法灭尽思想的影响下带到敦煌保存起来的,也可能就是逃难的于阗佛教僧人带来的。于阗僧人所带来的伊斯兰东进的消息,要比信佛的西夏人到来的消息可怕得多,因为黑韩王朝是经过四十年的血战才攻下于阗的,他们对于于阗佛教毁灭性的的打击,应该是促使三界寺将所得经卷、绢画等神圣的物品封存洞中的直接原因。而由于黑韩王朝并未马上东进,所以,封存活动是主动而有秩序地进行的,并且在封好的门前用壁画做了必要的掩饰,以致当事者离开人世后被人们长期遗忘。 (查看原文)
洪小发 1赞
2013-10-10 12:02:20
—— 引自第9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敦煌学十八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敦煌学十八讲"的人也喜欢 · · · · · ·
敦煌学十八讲的书评 · · · · · ·( 全部 7 条 )
好吃的sandwich 2017-02-01 19:40:26
读第一本敦煌学书籍有感
作为一个敦煌人,自愧不如那些研究敦煌学的学者,自高二开始心中充满了弘扬敦煌文化的远大目标,今年大一,走出了敦煌,发现万千新奇的东西都吸引着我,唯一不变的是每每看到敦煌两个字,心中就燃起不灭的星火,这个寒假读《敦煌学十八讲》,里面有很多不认识的名词或字,我就... (展开)
汪杨 2012-03-03 11:48:21
读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p26 吐蕃对敦煌的统治使得敦煌躲过了“会昌灭法”。 对各种材料的征引,呈现了研究功力。 p97 Roderick Whitfield的《The art of Central Asia,the Stein collection in the British Museum》 p225 敦煌的滑沙习俗。 p259 道教在佛教刺激下,强化思辨能力的努力。 p285 变... (展开)
嘉禾 2017-09-27 22:44:07
《敦煌学十八讲》读后
此书虽是讲义形教材,却不单重在知识的传授,方法论方面也很具启发性。关于本书特色,已有不少相关读后感可查,不再赘言。令人印象深刻得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既注重吸收、展示相关学术信息,同时又穿插着自己的研究观点,大到“敦煌学是什么”的概论性阐述,细微到某某写本真... (展开)
赤羽 2024-12-16 17:00:13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版
把敦煌学带回中国
20世纪80年代,敦煌学蓬勃发展,1981年4月8日日本学者藤枝晃在南开演讲,吴廷璆教授主持并介绍藤枝晃教授时,一方面吴廷璆教授之前就提到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另一方面也许是为了突出日本和藤枝晃,于是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话。 这句话深深刺痛... (展开)
艺术咖 2016-08-23 13:44:32
Arkent 2024-10-27 23:42:57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版
藏经洞——敦煌命运齿轮的再次转动
1.大红本系列,经典教材,按需阅读,有点门槛。主要精读了前六讲、十一讲、十六讲、十七讲; 2.当年的国际大都市,中西文化交往的重要枢纽。虽然西域三条道路,分别以伊吾、高昌、鄯善为门户,但“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3.再去莫高窟,一定去看看那几个“明星”特窟; 4.... (展开)
桥头莫兰特 2019-10-30 14:45:19
登堂入室:了解学界敦煌学研究情况必读之书
数日粗略读过荣新江先生的这本《敦煌学十八讲》,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受。 这本书是荣先生在北大历史系讲敦煌学的一部讲义,浓缩了先生多年来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和心得,既可以作为入门敦煌学的教材放在手边反复读,也可以随时翻阅以获得灵感。 敦煌学的内容实际上比较庞杂,是一... (展开)
> 更多书评 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