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一九八四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英国作家。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生于印度,父亲为殖民地官员。14岁考入伊顿公学,获取奖学金。1921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考取公职,到缅甸作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刺激了奥威尔的良知。他1927年辞职,后来写下与此段经历有关的《绞刑》(A Hanging, 1931),《缅甸岁月》(Burmese Days, 1934)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 1936)这些纪实性作品。
1928年1月回国后,奥威尔深入到社会底层,四处漂泊流落。在巴黎、伦敦两地,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次年,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英国作家。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生于印度,父亲为殖民地官员。14岁考入伊顿公学,获取奖学金。1921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考取公职,到缅甸作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刺激了奥威尔的良知。他1927年辞职,后来写下与此段经历有关的《绞刑》(A Hanging, 1931),《缅甸岁月》(Burmese Days, 1934)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 1936)这些纪实性作品。
1928年1月回国后,奥威尔深入到社会底层,四处漂泊流落。在巴黎、伦敦两地,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次年,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1933),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他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受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 1938)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部权威性文献。
西班牙左翼共和政府的内部分裂,致使战争失利,而奥威尔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他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影响最广的两部名作——《动物农场》和《1984》的创作。
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终年46岁。
丛书信息 · · · · · ·
译文名著文库(共151册), 这套丛书还有 《恶之花》《城堡》《名利场》《坎特伯雷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等 。
喜欢读"一九八四"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19.79元
16.99元
15.59元
6.99元
1.99元
喜欢读"一九八四"的人也喜欢 · · · · · ·
魏小河 2010-12-30 14:24:52
6 有用
和《美丽新世界》一样,《一九八四》的世界追求的也是稳定,换句话说,就是权力的牢牢在握。不同的是,《美丽新世界》达到稳定的手段是生化干预以及消费主义的幸福迷梦,而在《一九八四》里,统治者使用的是最严密的思想控制。读这本书,会浑身发抖,一种绝望的恐惧。
陰陽魚 2009-02-27 21:51:47
7 有用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绝大多数废托邦作品都是一种无意义的欺骗。它们的核心作为就是刺激人无法自控的情感,恐惧、安全感、控制欲。第一次看废托邦的时候,感受到的可能是新鲜、震惊,认为它深刻、有讽刺意味。但是看了几十上百钟废托邦以后,就找到了套路。当然这不是废托邦作为一种题材本身的问题,而是书写者极少在废托邦中注入充分的理性,却总是注入了过多的说教。据说本书的英文相当精彩,仅仅作为文字很有可取之处。然而既然评...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绝大多数废托邦作品都是一种无意义的欺骗。它们的核心作为就是刺激人无法自控的情感,恐惧、安全感、控制欲。第一次看废托邦的时候,感受到的可能是新鲜、震惊,认为它深刻、有讽刺意味。但是看了几十上百钟废托邦以后,就找到了套路。当然这不是废托邦作为一种题材本身的问题,而是书写者极少在废托邦中注入充分的理性,却总是注入了过多的说教。据说本书的英文相当精彩,仅仅作为文字很有可取之处。然而既然评价的是译本,那么其原文的精妙就无法彰显了。 (展开)
明显的反斯大林和反苏倾向,这是无需置疑的。但是,如果把这种极权主义看成纯粹是社会主义的产物,则至少是一种误读,甚至是丑化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开脱,似乎这种极权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无缘。它是对权力的腐蚀性的普遍性的研究。间接或直接为反对极权主义,民主社会而写的。可以认为这部小说并非是一种预言,而是把两个迥然不同的事物连接一起的喜剧,一个战争刚刚结束时英国的实际形象,即一个阴郁的,物质匮乏的国家。另一个... 明显的反斯大林和反苏倾向,这是无需置疑的。但是,如果把这种极权主义看成纯粹是社会主义的产物,则至少是一种误读,甚至是丑化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开脱,似乎这种极权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无缘。它是对权力的腐蚀性的普遍性的研究。间接或直接为反对极权主义,民主社会而写的。可以认为这部小说并非是一种预言,而是把两个迥然不同的事物连接一起的喜剧,一个战争刚刚结束时英国的实际形象,即一个阴郁的,物质匮乏的国家。另一个是英国知识分子接管政府,就此而言也是接管整个英语世界,这种稀奇古怪而不可能实现的想法。 (展开)
一九八四的书评 · · · · · ·( 全部 768 条 )
绿洲 2009-08-05 18:14:08 New American Library1961版
人性的证明
奥威尔在书中得出了一个必将到来的悲观结论,我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多数人总是对此视而不见。 我对于1984的看法是:这是一部极为悲观的作品,那种绝望的悲观如同饥饿,寒冷或者肉体的痛楚,你以为用冷漠可以咬牙坚持过去,但结果只是一再证明自己的软弱无力。 造就那种悲观... (展开)
mosh 2008-01-13 16:46:51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版
我们将会在黑暗中相见
我被它彻底击垮了,彻底击垮了。 从书的第三部份,与奥勃良的漫长的对话开始无法控制眼泪不断掉下来流出来涌出来无法克制想要颤抖无法克制想要揪住一个人告诉他我有多么恐惧多么害怕多么无助多么惭愧。 如果伪善尚且是一种对善的肯定,那么当奥勃良告诉你权力就是为了权力,殴... (展开)
溪流 2010-11-21 01:12:58 万卷出版公司2010版
杂及<1984>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一个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我一直努力在女性同胞们心中维持良好并拔高的印象. 简单粗暴的说, 是装B.装B点说, 是"伪". 许多年前,我是个伪古文学青年,后来放弃了这一没有前途的事业. 近年来首要的身份是伪科研青年, 这主要是为了应付老板(碰巧也是女性). 而对年轻的姑娘们,我一... (展开)
卡列宁 2010-12-20 22:19:01 万卷出版公司2010版
疯癫的权力
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 ——帕斯卡尔 1984是不凡的一年。它是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力作《1984》里,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同在这一年,堪称20世纪末最伟大的思想家的福柯死于艾滋病。在同一段时间读了两人的书,又偶然... (展开)
风君 2010-05-25 09:23:34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版
当之无愧的反乌托邦传世之作
《一九八四》是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是一部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作品,堪称此类作品的巅峰。 书中描述的,是一个在“老大哥”和党全面掌控下的集权主义国度“大洋国”。在那里,有形又无形的“老大哥”的视线无所不在。人们生活在全面的监控下,一举一动都... (展开)
王小武 2010-01-25 23:41:24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版
2+2=5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Freedom is the freedom to say that two and two always makes up four. -----<1984> George Owell 我的父亲曾经教育我说:有一些想法不一定要说出来,放在心里就好了。我相信这是一句真理,这也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仍然... (展开)
星星 2009-06-21 03:11:45
巫宁坤:董乐山和《一九八四》
自从一九九零年夏天来美,身不由己一直有国难归。去年十月,有友人约我从华盛顿回北京去讲学,我一口就答应了。 八年中,多少至亲好友一个接一个谢世了。远一些的不说,前年六月,董乐山从北京寄来《汪曾祺悄然归去》的剪报。曾祺和我相知六十多年,九零年夏我离京前曾到他家... (展开)
湛卢 2009-02-08 21:02:30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版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最近断断续续在看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别人问我它是什么书的时候,我会很严肃地和他们说:这是一本很恐怖的书。 说它是恐怖之书不是说这书写的是恐怖故事,而是让你看了以后你会觉得不寒而栗,你会庆幸自己暂时没有生活在那样的氛围之中。 单看我的这题目吧,... (展开)
乔大路 2011-05-12 18:04:12 万卷出版公司2010版
从《1984》到《三体》——再谈末日启示
之前读戈尔丁的《蝇王》后,写了一篇“《蝇王》的末日启示录”,如果说《蝇王》预言的是个人或者精英处于社会而无作为,从而引起民主政治的倒塌,文明社会的崩溃。那《1984》无疑预言了集权共产主义将是人类世界的末日审判。而《三体》中的未来启示则完全是作者刘欣慈从人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