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本文集汇集了作者十余年来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内容涉及到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诸多重要问题和个案,其中包括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晚清新政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物陆军部衙署及其设计者沈琪、中国近代第一部建筑学著作《建筑新法》及其作者张锳绪、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学科确立的过程及建筑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建筑美学思想的发展、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南京中山陵的设计、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杨廷宝的建筑特色、杰出的建筑家梁思成和其妻子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史写作、他的历史研究与现代中国风格建筑的理想在他于1949年以前参与设计的惟一“大屋顶”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中的反映、以及近代国民党人经营时间最长的城市——广州——在1910至1930年代的发展。
在研究中作者从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和艺术史多学科角度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历史方法,进行史实考...
本文集汇集了作者十余年来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内容涉及到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诸多重要问题和个案,其中包括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晚清新政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物陆军部衙署及其设计者沈琪、中国近代第一部建筑学著作《建筑新法》及其作者张锳绪、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学科确立的过程及建筑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建筑美学思想的发展、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南京中山陵的设计、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杨廷宝的建筑特色、杰出的建筑家梁思成和其妻子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史写作、他的历史研究与现代中国风格建筑的理想在他于1949年以前参与设计的惟一“大屋顶”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中的反映、以及近代国民党人经营时间最长的城市——广州——在1910至1930年代的发展。
在研究中作者从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和艺术史多学科角度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历史方法,进行史实考证、数据统计、文本解读、形式分析,乃至跨文化比较,使得其建筑史研究不仅见物,而且也见背景;不仅见人,而且也见思想;不仅回答“是什么”,而且也回答“如何是”,“为何是”。
本书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建筑史、建筑史学史、设计史、城市史、视觉文化史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赖德霖
1962年出生于福建龙岩,1985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1988和1992年分获同校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秋至1997年夏任该校讲师,其间曾作为美国亚洲文化协会访问学者,赴美研究“近代美国对于中国建筑的影响”课题;1997年秋入芝加哥大学攻读中国艺术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教于美国欧柏林学院。
目录 · · · · · ·
致谢
前言
第一编
从上海公共租界看中国近代建筑制度的形成
清末“新政”时期建筑研究二题
学科的外来移植——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建筑教育的发展
· · · · · · (更多)
致谢
前言
第一编
从上海公共租界看中国近代建筑制度的形成
清末“新政”时期建筑研究二题
学科的外来移植——中国近代建筑人才的出现和建筑教育的发展
“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
第二编
探寻一座现代中国式的纪念物——南京中山陵设计
折衷背后的理念——杨廷宝建筑的比例问题研究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
设计一座理想的中国风格的现代建设——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叙述与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辽宋风格设计再思
城市的功能改造、格局改造、空间意义改造及“城市意志”的表现——20世纪初期广州城市和建筑的发展
附录
书评:郭伟杰著《在中国建造:亨利·K.茂飞的“适应性建筑”(1914-193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英国学者渡边俊夫在研究日本现代建筑时认为,明治政府之所以急切地需要西式的建筑类型,除了使用上的原因,即全新的功能需要采用新建筑之外,还有观念上的原因。他说,“对内,就日本人自己而言,这些新的建筑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它要实行比先前的德川政权远为直接的治理。宏大壮观的现代大厦将使日本民众对于新政权产生一种强大并且稳固的印象。要建设一个现代国家,就需要现代建筑。对外,以外人角度观之,这些建筑将表明,日本并非一个落后民族,而是一个值得与其他发达民族平等相待的国家。”选择西式建筑风格同样也有内外两重原因,“对内,新政府需要证明它与旧政权不同,在这方面,本国过去的建筑风格难以满足需要。……西式风格显然与江户文化所能提供的任何东西不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现代性的形象。从这一点上,公众就可以看出政府是千金的,而不像旧政权那样是后进的。通过采用西式风格,政府赞助人就可以使得它的政治意图视觉化。此外,西式建筑外观宏伟壮观,具有江户时代建筑所缺少的特质。多层的砖石建筑给人以坚固、永久和权威的印象,这些正是年轻的明治政府力图达到的目标。西式建筑极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对外,采用西式风格建筑证明日本已加入了文明世界,这一世界,按照西方的定义,就是西方世界。日本可以向外国人表现,她与西方国家是平等的。”简言之,西式建筑在明治时期在使用功能和视觉象征性上都满足了日本对于现代性的追求。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6页 - 也正是由于“摩天”化、“摩登”化在中国只是商品经济引导的一种新潮,所以在现代主义建筑传入之初,中国的公众的建筑师们只是迎合时尚,把它当做一种形式和风格的新变化,而并未从理论上认识现代主义的革命意义。……可以说,近代中国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不少,但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不多。这不仅是说中国缺少自觉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提倡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如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宗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具有时代性的机器美学等的建筑师,而且还指即使曾经创作过现代主义风格作品的建筑师,他们的追求也很少始终如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7页
喜欢读"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书评 · · · · · ·( 全部 1 条 )
王 田 田 2013-07-30 19:24:20
确定和不确定的“现代中国”
__<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读书笔记 王田田 2013/7/30 简单地说,近代以来,中国的精英建筑师们一直在努力回答一个问题,即如何设计出中国的现代建筑?实际上更为本质的问题是何为中国?何为现代? 很长时间,中国建筑被简单地认为是传统建筑中宫殿、寺庙、塔、牌坊等带有强烈国... (展开)
> 更多书评 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