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此书首版,乃黄山书社于1987年4月出的那个版本,贵州人民出版社此书系新版。

此书是作者整理了陈寅恪老的笔记而成。它虽然不能把陈老师的精彩论述,一一如实地反映出来,但我想这部笔记的发表,对于研究陈老师在近代史学上地位与贡献,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将能起到它的作用。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二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段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第十六篇 ...

(展开全部)

此书首版,乃黄山书社于1987年4月出的那个版本,贵州人民出版社此书系新版。

此书是作者整理了陈寅恪老的笔记而成。它虽然不能把陈老师的精彩论述,一一如实地反映出来,但我想这部笔记的发表,对于研究陈老师在近代史学上地位与贡献,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将能起到它的作用。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二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段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万绳楠,1923年生,江西南昌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42年国立十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6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师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1948年毕业,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即弃笔从戎,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系安徽大学历史系创办者之一。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稿》、《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等,并据1940年代末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课程笔记,整理成《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

目录 · · · · · ·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 · · · · · (更多)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第十二篇 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第十九篇 宇文代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27.00元

38.00元

810.00元

11.99元

22.50元

喜欢读"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的人也喜欢 · · · · · ·

欲罢不能。罗志田写《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提到“严耕望认为在实际学术贡献上援庵似更胜过寅恪, 部分或即因陈寅恪后来回归以常见材料治“正史”的传统正途, 所涉既宽, 难以面面俱到, 故“往往不免有过分强调别解之病””,话虽如此,先生目光如炬、勾连触发的功夫,实在是让人拜服。

修行98th,算是全集补遗,失之过浅。金明馆丛稿首编言魏武与袁绍之争是阉宦门第与高门士族之争,此书中已经默默修正为寒门与高门士族之争,此处大善,而苻坚伐东晋合情合理一事陈公依然执着坚守,我颇不以为然,王景略虽死,苻秦内政无不可制之事,假以时日慢慢消化不难打造铁桶江山,没有以外战转移内部矛盾之必要,而且苻坚绝无欲借战事一统江山同时消弭羌与鲜卑实力的想法,因为作为先锋的梁成,苻融两军合共三十万全部是氐... 修行98th,算是全集补遗,失之过浅。金明馆丛稿首编言魏武与袁绍之争是阉宦门第与高门士族之争,此书中已经默默修正为寒门与高门士族之争,此处大善,而苻坚伐东晋合情合理一事陈公依然执着坚守,我颇不以为然,王景略虽死,苻秦内政无不可制之事,假以时日慢慢消化不难打造铁桶江山,没有以外战转移内部矛盾之必要,而且苻坚绝无欲借战事一统江山同时消弭羌与鲜卑实力的想法,因为作为先锋的梁成,苻融两军合共三十万全部是氐族自身精华部队,淝水一败,氐人不可再起而羌,鲜卑几乎毫发无损,苻坚此战全无战略眼光,政治深意,不过因骄而已,习凿齿语: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有了下句,苻坚骄躁忘忠良之言而延乱世七十年,多杂国十余,后人行事,可不慎乎? (展开)

打着陈寅恪的旗号骗钱的书,很多东西都是后加的,配图也很烂,为什么还那么多人说好?看了下评论,都是没看完就给五星的,只有一两个人敢说实话。陈寅恪定不会让自己的讲义这么不严谨就出来的!

我要写书评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的书评 · · · · · ·( 全部 110 条 )

2008-11-28 21:33:16

你往哪里逃?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陈寅恪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讲稿》,真是大开眼界。史学家、中研院院士何炳棣回忆他在清华和西南联大就读时,听说考试是陈老师出题,同学们普遍认为不用准备,因为考题一定极难极冷,猜测复习都没用。陈寅恪被认为是近百余年来史学界泰山北斗一般的人物,的确... (展开)

Bibliomania3.0 2014-04-17 16:51:56

当我说我爱历史,我到底在爱什么?

说实话,我对那些利用幽默风趣讲故事方式来讲历史的人是又爱又恨,我佩服他们能将历史故事和人物讲的风趣幽默,能让那些本以为历史是无趣且难以接近的人发现历史的趣味,就像易中天与当年明月一般,他们的书让我周围那些爱看言情,玄幻小说的男女接触并走进的历史。 ... (展开)

水中茱萸 2017-04-22 06:38:47

读书笔记“快”照(龟速更新,于2021.06.20完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买这本书是双十一凑单,也是想逼自己重新开始利用点滴时间读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料开头就让陈老给震了……从未想过历史可以这样去看,一如十几年前初读《长恨歌》和《檀香刑》,惊叹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叙事。当然,论读后所得,那两本小说自及不上本书万一。 因为略偏离专业,... (展开)

姜小白 2014-10-13 14:29:24

贴我一篇读书笔记 你就知道这书多棒了

买来很久了,慢悠悠读完的,常读着读着又回头看看,想多记一点。贴我印象笔记里一篇笔记,读完第一章后记的,看我这篇笔记就能知道这本书多棒了!我读完最近还常半夜不想早睡的时候随意翻翻。 1、魏晋统治者社会阶级的区别 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 (展开)

理一分殊 2020-09-03 09:28:55

水木聿子 2020-11-25 13:26:07

读书札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寒族与豪族: 陈寅恪先生很强调社会阶级的重要性,认为社会阶级的差异对于历史进程有决定性的作用。开篇就将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进行区分,认为河内司马氏属于儒家豪族,曹魏属于非儒家豪族,前者服膺儒教,遵行名教,而后者出身寒族,以法术为治。 曹魏最主要的是要摧毁儒... (展开)

sabretooth 2010-05-15 17:22:32 黄山书社1987版

宁国府大门前的石狮子

陈寅恪先生在法国留学时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他在美国国留学时看到了中西文化差异中的相似性,盖天理人情,有一无二,有同无异。他在德国留学时掌握了考证的精确性和彻底性。这些经历都对他日后成书的风格有着莫大的影响。 他在德国求学的时候,根据后来同是清华国学... (展开)

章魚社長 2014-05-07 17:31:25

读书札记-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血浓于水又何妨 如果说当今社会还有什么差异能左右人们的所思所想,我想一定不会是人种、民族或者血统的差异,应该冠以“文化的差异”更为贴切。也许有人会说不同人种、民族、血统必然带来文化差异,但看罢陈寅恪先生关于南北朝时期文化大融合的讲演就知道这一因果关系不一定... (展开)

沙欤@小号鲨鱼 2009-08-12 16:42:34 黄山书社1987版

三代风流说阮门

翻《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看到一张竹林七贤的石刻拓本。年代未知,画工粗糙,人物也不对。七人中次幼的阮咸五绺长髯,叔父阮籍却被画成颌下无须的少年,是倒了辈分,错了长幼。古往今来以七贤为主题的画作多极了,不知为何会选这张。 阮籍名头太大,没什么可补充的。青白眼... (展开)

> 更多书评 1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