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几录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者。《尘几录》以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检视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以欧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中国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尘几录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田晓菲,1971年生人,6岁习古诗,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年仅14岁的她,以与生俱来的才情和聪颖,已出版两本诗集,名动天下,真正是少年成名。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田晓菲已是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年轻学者田晓菲了,不时有佳作问世,显示了她深厚的知识积淀。让人惊讶于她的才情之余,更惊叹于她学者的严谨与智慧,以及她勤奋踏实地走过的每一步。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目录 · · · · · ·

引言
杜诗与韦氏妓:手抄本文化中读者与文本的关系
“求真”的误区
生尘的几案
第一章 得失之间
见山与望山
· · · · · · (更多)

引言
杜诗与韦氏妓:手抄本文化中读者与文本的关系
“求真”的误区
生尘的几案
第一章 得失之间
见山与望山
有入夜半持山去
得与失
乱曰
第二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正名:五柳先生与六朝隐逸话语
重构五柳先生:传记四种
第三章 失去的田园:归陶
不受欢迎的植物
“颇为老农”
饮食与文字
第四章 饮食,死亡,与叙事
得仙
何有于名?
阅读到天黑
文化想像的版图和燃烧的文字
第五章 成器
中空的羞耻
荣木
清算与盘点
紫葵的悲哀
无成
第六章 实/石证
栗里
场所与空间
“吐痕尚新”
石头记:一个关于文学的寓言
结语
附录一 文本的历程
古代重要陶集版本叙录
现代陶集版本选录
英文与日本陶集版本选录
附录二 清醒的阐释:《述酒》
《述酒》阐释的变迁
晋人心目中的“山阳”
回归于“酒”
通释全诗
饮酒与游仙:陶渊明对魏晋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结语
附录三 陶诗选评
引用书目
人名索引
中译本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尘几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23.99元

4.99元

16.21元

0.99元

9.59元

喜欢读"尘几录"的人也喜欢 · · · · · ·

在文本流传的过程中形成数量众多的异文,可能是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现象,尤其是诗歌在创作之后必然要经历口传和手抄的过程。宋人整理、刊刻陶渊明集只留下了关于异文的单纯文字注记,其他各类信息都随着抄本的亡佚而消失,利用这些简单的信息还是很难对抄本文化展开深入的讨论。另外附录作为“版本叙录”,是不是太过外行了一点……

经过萧统苏轼的努力,陶渊明的形象层层构造,终成圣人。田从抄本的流动性入手,揭示宋人为塑造理想中的陶渊明形象对文集随意删改、对与有违形象的异文视而不见。从抄本时代到印刷时代,必然要面临如何处理大量的异文问题,并非最好的就是最接近原本的,那些被忽略的异文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多种可能。典型的就是“悠然见南山”比“悠然望南山”更能体现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但其实宋前很多记载唐人诗句都用的是“望”,“见山”的... 经过萧统苏轼的努力,陶渊明的形象层层构造,终成圣人。田从抄本的流动性入手,揭示宋人为塑造理想中的陶渊明形象对文集随意删改、对与有违形象的异文视而不见。从抄本时代到印刷时代,必然要面临如何处理大量的异文问题,并非最好的就是最接近原本的,那些被忽略的异文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多种可能。典型的就是“悠然见南山”比“悠然望南山”更能体现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但其实宋前很多记载唐人诗句都用的是“望”,“见山”的陶渊明不见得比“望山”的陶渊明更高尚,陶渊明的诗人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代士人所关怀的问题也是他所关怀的。 (展开)

【藏书阁打卡】 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不稳定的文本与参与删改的读者,异文与原文难辨,“得”的传统和历时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想象,断裂而从虚幻被建构为真实的集体记忆,西方后现代思潮解构原本与作者的神话,重新在“异文”中发现一个焦虑的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安得返自然?” Ps:有人论证《五柳先生传》文末赞曰不合自传,其实是扬雄:《汉书·扬雄传》中“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等文... 【藏书阁打卡】 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不稳定的文本与参与删改的读者,异文与原文难辨,“得”的传统和历时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想象,断裂而从虚幻被建构为真实的集体记忆,西方后现代思潮解构原本与作者的神话,重新在“异文”中发现一个焦虑的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安得返自然?” Ps:有人论证《五柳先生传》文末赞曰不合自传,其实是扬雄:《汉书·扬雄传》中“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等文字,均出自于扬雄自序。由此,还产生了反复“改写”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汉书》作者将扬雄自己的自传性文章改写进了他的本传,陶渊明又根据《汉书·扬雄传》的部分内容,写进了《五柳先生传》,而沈约等人又将《五柳先生传》这样与“自传”无关的作品之内容改写进了《陶渊明传》。(再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非“自传”) (展开)

Tian的成名作。手抄文本流動性所造就出來的「陶淵明」,人格形象決定異文選擇,異文選定又反過來證明人格的循環論證,能夠在她的文本細讀中得到重新審視和批判,也不過是一種妥協罷了,而詮釋的本質在於又一次賦予意義。感謝@1315128 的生日禮物。#壹陸讀#062

我要写书评

尘几录的书评 · · · · · ·( 全部 40 条 )

sweetii 2008-06-18 01:24:12

我这个人,脾气很不好

我这个人,脾气很不好。动辄喜欢攻击别人。前两天和别人一起出去,吃饭时仿佛同行的人故意要吹些耳边风给我听,说某某人总以为自己了不得,总以为别人不如他,所以如何如何……我听着很不是滋味,心想你们俩和我也是熟人,何必这样呢?可以给我提意见嘛。但其实,人家若给我提... (展开)

深山夜读 2007-12-11 11:43:02

解读与误读

读田晓菲《尘几录》,让人很容易就想到一个历史学上的问题,即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理论。其实,不仅中国历史,不仅陶渊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名人的历史,恐怕都存在着一个“层累地造成”的问题。克罗齐所谓“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达... (展开)

非文 2007-11-09 21:56:49

闲谈《尘几录》及其他

草草把田教授的《尘几录》正文读完,忍不住要跑来写上两笔。一来是因为田教授治学的思路很新,陶渊明的集子版本诸多,其实早有前人潜心研究,但是把古籍版本中“手抄本”文化的概念抽出来,和陶渊明的形象扯在一起谈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与阐释,的确是让人很受启发。这的确... (展开)

北溟鱼 2010-02-21 23:16:07

尘几

在看尘几录。看了一多半,本来不准备现在来写它,但是看到豆瓣上有骂的极莫名其妙的红评,终于忍不住来说说这本书。毕竟你知道,文人骂文人都是狠绝的,引经据典只为人身攻击,训诂释文,恨不得把人的样貌五官,习惯衣着拿着放大镜来嘲笑。一来是显示自己的学问品位,二来,是... (展开)

瘦猪 2007-11-19 13:06:19

微尘之下的历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们需要真实的历史,但有意无意的总在篡改着历史。人们喜欢的是符合其意愿的历史。陶渊明是继屈原之后影响中国文人至深的第二位诗人,他一直以高洁的隐士身份出现。即使在学术界,虽然关于陶渊明的争论从来没停止过,虽然一度被鲁迅证明有其金刚怒目的一面,但采菊东篱始终是... (展开)

王紫 2022-02-04 11:32:02

中古诗歌文本的流动性、模糊性、戏仿性

一口气读完,本书引言和结语部分非常精彩,但是中间几章,大段落地去阐释出一个不同于宋人理解的陶渊明(可以称之为“望山的陶渊明”),其实和书名"手抄本文化研究"相去甚远。 陶渊明的文学,和所有其他留存到今的文学一样,都经历了被接受、拣选、分级、经典化的过程(Rezept... (展开)

> 更多书评 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