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纪事本末(全四册) (original) (raw)
内容简介 · · · · · ·
记载明代重要史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清谷应泰(1620~1690)撰。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
因该书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该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凡八十卷﹐每卷为一目。
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该书详於政治﹐略於经济和典章制度﹐且选录的历史事件也不够全面﹐但因成书较早﹐又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书中极力回避明满关系﹐有的内容依据野史传闻﹐间有失实之...
记载明代重要史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清谷应泰(1620~1690)撰。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
因该书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该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凡八十卷﹐每卷为一目。
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该书详於政治﹐略於经济和典章制度﹐且选录的历史事件也不够全面﹐但因成书较早﹐又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书中极力回避明满关系﹐有的内容依据野史传闻﹐间有失实之处。
其最早版本为顺治十五年的筑益堂本。此後又有《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广雅书局本﹑畿辅丛书本﹑崇德堂本等。
1977年中华书局点﹑校注铅印。以筑益堂本为底本﹐参考其他版本﹐加以标点﹑校注﹐并补充抄本《补遗》六卷﹐又以彭孙贻所撰《明史纪事本末补编》五卷附後﹐可补原书所缺明清之际史实之不足。
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0317.htm
明史纪事本末(全四册)的创作者 · · · · · ·
目录 · · · · · ·
卷之一 太祖起兵
卷之二 平定东南
卷之三 太祖平汉
卷之四 太祖平吴
卷之五 方国珍降
卷之六 太祖平闽
· · · · · · (更多)
卷之一 太祖起兵
卷之二 平定东南
卷之三 太祖平汉
卷之四 太祖平吴
卷之五 方国珍降
卷之六 太祖平闽
卷之七 平定两广
卷之八 北伐中原
卷之九 略定秦晋
卷之十 故元遗兵
卷之十一 太祖平夏
卷之十二 太祖平滇
卷之十三 胡蓝之狱
卷之十四 开国规模
卷之十五 削夺诸藩
卷之十六 燕王起兵
卷之十七 建文逊国
卷之十八 壬午殉难
卷之十九 开设贵州
卷之二十 设立三卫
卷之二十一 亲征漠北
卷之二十二 安南叛服
卷之二十三 平山东盗
卷之二十四 河漕转运
卷之二十五 治水江南
卷之二十六 太子监国
卷之二十七 高煦之叛释 赵王高燧附
卷之二十八 仁宣致治
卷之二十九 王振用事
卷之三十 麓川之役
卷之三十一 平浙闽盗
卷之三十二 土木之变
卷之三十三 景帝登极守御
卷之三十四 河决之患
卷之三十五 南宫复辟 易储附
卷之三十六 曹石之变
卷之三十七 汪直用事
卷之三十八 平郧阳盗
卷之三十九 平藤峡盗
卷之四十 兴复哈密
卷之四十一 平固原盗
卷之四十二 弘治君臣
卷之四十三 刘瑾用事
卷之四十四 寘鐇之叛
卷之四十五 平河北盗
卷之四十六 平蜀盗
卷之四十七 宸濠之叛
卷之四十八 平南赣盗
卷之四十九 江彬奸佞 钱宁附
卷之五十 大礼议
卷之五十一 更定祀典
卷之五十二 世宗崇道敎
卷之五十三 诛岑猛
卷之五十四 严嵩用事
卷之五十五 沿海倭乱
卷之五十六 李福达之狱
卷之五十七 大同叛卒
卷之五十八 议复河套
卷之五十九 庚戌之变
卷之六十 俺答封贡
卷之六十一 江陵柄政
卷之六十二 援朝鲜
卷之六十三 平哱拜
卷之六十四 平杨应龙
卷之六十五 矿税之弊
卷之六十六 东林党议
卷之六十七 争国本
卷之六十八 三案
卷之六十九 平奢安
卷之七十 平徐鸿儒 (附王好贤、于弘志)
卷之七十一 魏忠贤乱政
卷之七十二 崇祯治乱
卷之七十三 修明历法
卷之七十四 宦侍误国
卷之七十五 中原群盗
卷之七十六 郑芝龙受抚
卷之七十七 张献忠之乱
卷之七十八 李自成之乱
卷之七十九 甲申之变
卷之八十 甲申殉难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求善良于中涓,百无一二。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腹心,即腹心病。驭之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 (查看原文)
独学而无友 1赞
2022-01-10 19:10:32
—— 引自第202页 - 先是,傅友德克文州,留指揮朱顯忠守之。世真合番寇數萬來攻,顯忠拒却之。其趙元帥復與世真合兵攻城,城中食且盡,外援不至,部下皆曰:「與其陷死地,孰若出城求生路乎?」顯忠厲聲曰:「爲將守城,城存與存,城亡與亡,豈有求活將軍邪!」 (查看原文)
749 1赞
2021-01-23 09:04:12
—— 引自第15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历代纪事本末(共23册), 这套丛书还有 《通鉴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三藩紀事本末》 等 。
喜欢读"明史纪事本末(全四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21.00元
6.99元
喜欢读"明史纪事本末(全四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明史纪事本末(全四册)的书评 · · · · · ·( 全部 9 条 )
理一分殊 2019-11-13 10:28:00
徐泓:《明史纪事本末》的史源、作者及其编纂水平
一、前言 在有关明代史的典籍中,《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得到学者高度评价的经典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它:“排比纂次,详略得中,首尾秩然,于一代事实极为淹贯。”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纪事本末体臻于完善之作。在明代史研究上,是一部经常被当作原始资料运用之作。因... (展开)
墳的前面 2018-08-26 13:10:11 中华书局2015版
从《明史纪事本末》看纪事本末体的两个缺点
中国古代史书,记述体裁有很多种,一般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编年、纪传、纪事本末。编年体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时期的《春秋》,纪传体则始于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纪事本末体一般认为源自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三种体裁的书,以我自己的想法来看,属纪传体最好,其次... (展开)
芦中人 2008-08-24 20:39:03
有趣的谷应泰
每次看明史关于靖难的部分的时候,都停不下来。周五看《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有这么一句“王据鞍指挥,有喜色。”生动的如在眼前。朱棣就是这么喜欢打仗,可爱之极。 第一本里最经典的绝对是卷十七建文逊国。他居然把建文帝四处逃难的经历列了一遍,而且时间、地点... (展开)
柒点陆贰 2021-04-23 09:21:52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实在太长,对于业余的读者来说,篇幅决定了没有阅读的必要。而像《明史纪事本末》这样一部三本半篇幅的史书,就相对友好多了。而就是这样一部三本半篇幅的书籍,把它读完也几乎用掉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 明朝这样一个夹在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当中的汉民族王朝,引起所处的... (展开)
夜眼陳 2019-12-09 19:17:07
部分章節心得
對於理解一朝之事,記事本末類史書實為入門。谷氏之作四平八穩,然而收錄錯訛之處亦不少。每讀一篇章,最好結合其他相關史籍閱讀。 洪武三十一年記太祖命燕王率諸王防邊,《明史·成祖記》無此事。《明史·太祖三》夏四月記「從燕王」者僅為楊文、遼王、郭英。《記事本末》於此... (展开)
当涂魏阙 2016-12-19 03:20:31
才局有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看了四十多卷正式弃坑。近代以来编明史教材跟讲义的诸君应该是没少参考这本书,可惜水平真的就那样。 据徐泓考证,这本书应该是成于多人之手,谷应泰总之,每卷后的“谷应泰曰”也是照抄蒋棻的《明史纪事》,而且也没看出有多高的见识,总是把握不到要点。 本书写建文逊国和土... (展开)
时间煮雨 2019-04-28 14:40:17
《明史纪事本末》之二十一卷《亲征漠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谷应泰撰写的此书在《明史》之前,其史料价值极高,书以八十卷组成,各卷以人物,事件等组成,是研究明史的必读史料。其中《亲征漠北》一卷详述了成祖朱棣五征漠北,北击蒙古残余势力。使北部边疆得以安宁。多次对北用兵,也深刻影响了明朝历史的进程。而谷应泰个人的历史素养... (展开)
之梦轩主人 2024-03-09 16:57:35 中华书局2018版
所谓的好书,不过如此
一部精良的历史书,应该至少具备以下三点价值:首先是史料价值,也就是看它的史料是否丰富、准确、可靠。其次是学术价值,历史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需要对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最后是文学价值,历史书不仅是学术著作,也是文学作品。评价一本历史书时,要看其文字是... (展开)
墳的前面 2019-01-27 00:43:43 中华书局2015版
小谈《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明史纪事本末补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书末附傅以礼在光绪年间作的《跋》称:《补遗》“疑亦出其(谷应泰)手”,理由是“卷中附注……两篇乃谷书中子目”。但查班固《汉书·律历志》即有“秦昭王,《本紀》无天子五年。孝文王,《本紀》即位一年。……。庄襄王,《本紀》即位三年。始皇,《...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